教师教学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发展

时间:2020-11-20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作者:   点击:

荆德亭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多向度上发展其角色: 在角色意识上,要用“解放”弥补“规训”; 在角色关系上,要用“我与你”弥补“我与它”; 在角色方法上,要用“传道”弥补“说教”; 在角色空间上,要用“虚拟”弥补“现实”。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20) 05-0086-04

[DOI]10. 13980 / j. cnki. xdjykx. 2020. 05. 015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1]。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教育正在加速融合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受到多重挑战。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早在1950年,图灵就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概念,并设计了图灵测试来判断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1956年,约翰· 麦卡锡、马文· 明斯基等科学家在达特矛斯会议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日益迈向人工智能时代。2016 年3 月,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 以4 ∶1 的战绩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2017 年5 月,AlphaGo 又以3∶0的战绩大胜职业九段的中国旗手柯洁。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 大机遇,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 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在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总体上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要成为世 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建设智能经济、智 能社会方面要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与人工智能也日益融合。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已可以批改作文和试卷;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人工智能也可以辅助英语老师进行口语测评;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同时,人工智能的新形势给教育者提出了诸多的时代之问。例如,在教学方面,人工智能机器已经可以代替教师做某些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会不会被取代;在学习方面,人们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那么学生还有没有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规定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教育的组织方面,当越来越多的人力被人工智能代替,学校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显然,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于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探讨和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快速融合发展必将给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生态等带来深度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识被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职业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科学的角色意识是取得良好角色实践效果的前提条件,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角色意识是其顺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模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识呈现出鲜明的“规训”取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为什么及做什么的认识更多地是从关切社会需要、落实社会要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角色意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用特定的规矩“驯服”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需要的存在。显然秉持这种角色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在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力比较强,而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方面能力不足。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劳动可以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将不再是仅仅能够适应社会的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才会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取向的变化,传统“规训”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识必然遭到冲击。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被解构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模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主要呈现出一种“我与它”式的关系。“我与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关系,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关系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者视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视为被动的客体。本文用“它”来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作为客体的思 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一种被管理、被教育的被动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只是在执行和服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和教育,就像物一样。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呈现为一种“我与它”式的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口头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书面教材进行传播,这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在这种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传播链的上游,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处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布者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解释者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则只能处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被动接收和接受的地位。显然,这是“我与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为多点传播,即每台电脑、每部手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源。甚至,借助于信息的智能推送技术,人与信息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人找信息,而是变成了信息“主动”找人。在这种情势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垄断者地位建立起来 的“我与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被拒斥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模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方法主要是“说教”。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以口头宣讲的形式进行角色实践。长期以来,说教作为一种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实践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说教却日益遭到拒斥。信息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一书中提出,人工智能将引发人类自我认识的第四次革命。随着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人类将不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理性思考的物种[2]。当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的判断变成事实,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相比较,只有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才是人类所独有的,这必将深深地影响一个时代的哲学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更加珍视和高扬人类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种时代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重视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意志。然而,“说教”这种角色方法重视的是思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意志是有所忽视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拒斥。

(四)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间受到挤压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实践的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扮演的舞台。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模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间主要是指各类校园中的教室。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实践主要是在各类学校的教室内进行的。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学习空间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8. 54亿,其中99. 1%的网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 9小时。也就是说,网民每天平均的上网时间近4个小时。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代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依托互联网,人们可以学习、购物、娱乐、社交,互联网是当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学习类APP开展学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智能学习软件还具备了线上答疑、即时测评等多种功能,其带给学习者越来越人性化、便利化的体验。因此,教室这一传统的学习空间无疑受到了严重挤压。

三、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发展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提出的诸多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在多向度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识上,用“解放”弥补“规训”

在人工智能时代,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从这一意义上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角色意识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规训”意识,还要切实增强“解放”意识[3]。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从“解放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为什么服务和做什么等这些基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的问题上,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具有规定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如果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角色的“剧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规定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有角色表演发挥的空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有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创造性地完成规定性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什么服务的问题上,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角色不仅是为了社会存续而存在的,也是为了社会进步而存在的。从维系社会存续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承担传承社会规则、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责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承担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时代化的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做什么的问题上,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驯服人,还要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致力于培养符合特定阶级和社会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人,还要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致力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上,用“我与你”弥补“我与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将呈现为一种“解析社会”。在“解析社会”中,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将能够收集和分析更多种类的网络用户数据。这样,“解析社会”中的个人将从“统计平均个体”转向“数据解析单体”4。这种状况在教育中已经开始呈现。例如,在使用智能学习软件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甚至个体对具体问题的回答都将生成学习数据而被存储下来。人工智能机器能够获得关于学习者非常个体化的行为记录。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教育对象将成为“数据解析单体”,传统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将受到严重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为适应教育对象日益成为“数据解析单体”的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把教育对象视为具体的“你”来看待。换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教育对象视为具体的主体来看待,要注重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的学习效果、学习难点及学习兴趣,从而为每个教育对象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就必然呈现为“我与你”的关系,也就是具体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上的教育者主导和学习上的教育对象主动的结合,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上,用“传道”弥补“说教”

“说教”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传播抽象的、理论的知识,而人工智能工具能够比人类教师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人工智能工具传播理论知识,不仅能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还能实现有声有色的传播效果。换言之,在说教方面,人工智能机器比人类教师更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只能够说教,那么其必将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若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传道”来弥补“说教”。所谓“传道”, 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传授“智慧”。根据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观点,智慧是一个整体,不仅包含着理性的认知,还蕴含着非理性的因素,即意志上的自主和情感上的自得其乐。因此,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冯契先生强调“转识成智”5。正因为智慧中蕴含了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这些因素只有人类教师才能传授,而人工智能机器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传播思想政治知识,还要完善人格,身体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采用不言之教来传递思想政治情感和思想政治意志。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间上,用“虚拟”弥补“现实”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日益向虚拟空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空间也必须向“虚拟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活动空间。当教育对象都“跑到”虚拟的网络空间时,教育者就必须及时跟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效果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其在虚拟空间的角色,并不是简单地把现实空间的哪种行为模式原封不动地迁移过来,而是要实现现实角色到虚拟角色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虚拟空间的角色,必须在以下方面着力提升自己。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虚拟空间的角色,必须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平台,要努力成为网络论坛的“版主”、微信朋友圈的“达人”,甚至成为视频直播平台的“网红”。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自我的形象管理。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营造一种有亲和力的、人性化的网络空间形象,赢得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关注,才能影响教育对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虚拟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虚拟的思想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尊重教育对象的隐私权、人格权、肖像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虚拟空间顺利开展其教育实践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