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从外延转向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时间:2022-09-06  来源:   作者:   点击:


广,苑昌昊,王奥轩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中国特色教师教育进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不断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保障教师教育优先发展、推进“融合的教师教育”、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优质发展等格局性变化。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取得重要历史成就:教师队伍规模大幅提升,有力推进教育普及;补齐薄弱地区师资短板,有效推动教育均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推动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形成名师领航效应。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展望党的二十大,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国家“强师计划”、动态监测教师教育发展质量、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培养层次、提升应对未来能力,成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内涵不断深化的基本愿景。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新格局;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发展模式逐步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格局性变化。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的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未来方向。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的核心特征,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建设的主要成就基础上,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与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展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内涵深化的基本愿景。

一、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核心任务由扩大教师教育规模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走向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在党的教育政策引领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格局性变化。新格局新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教师教育发展的结合,新在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转换与教师教育发展的结合,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与教师教育发展的结合。从领导核心、战略地位、指导理念、任务体系、总体目标五个基本方面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具有的特征。

(一) 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

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其领导核心方面的特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重要保障。坚持与提升教师教育的中国特色,核心就是维护与强化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日益凸显,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体系不断完善,对教师教育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具体而言,党对教师教育领导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党对教师教育领导的方向性。党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领导中坚持正本清源与固本培元的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战线党建工作。二是强化党对教师教育领导的战略性。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趋势,结合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在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中对教师教育现代化展开了系统布局,加快建构现代化国家与教师的共生关系。三是强化党对教师教育领导的全面性。进一步深化党的全面领导,使其贯穿于教师教育建设体系、培养模式、治理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全部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党的系统领导,坚持处理好教师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关系;进一步深化党的整体领导,突出党对教师教育发展的整体设计与统筹规划。

(二) 保障教师教育优先发展

保障教师教育优先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其战略地位方面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教育领域也先后提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等重要论断,教师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得以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不断转化为教师教育改革在教育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具体而言,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贯彻兴国必先强师的优先发展理念。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教育系统变革中要坚持育人由育师开始,“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战略地位。坚持教师教育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将资源和建设重点优先投入教师教育,使教师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二是积极构建优质均衡高效的教师优先培养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系统调节作用,在培养过程中保证优质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通过师范类提前批次录取、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同时通过高水平人才吸引政策,驱动优质师资向教师教育流动。三是严格落实教师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先保障措施。通过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在资源分配中的地位,进一步保障并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大力支持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实习环境条件改善,大力支持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保障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对教师教育的经费支持。

(三) 推进“融合的教师教育”

推进“融合的教师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其在指导理念层面的特征。“融合的教师教育”所贯彻的核心理念是融合发展理念,是系统性改革思想与一体化建设思想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逐步转向要素与系统双驱动。为了打破单一线性的传统培养模式,我国不断谋划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以融合来统整要素,以“融合的教师教育”来应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求。教师教育内部要素的协同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要素间的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而言,推进“融合的教师教育”主要表现为三种理念的深化。一是深化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互相促进。强化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构,构建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在真实教学情境的互动中深化理论素养,使教师培训内容更具有情境针对性、实践指导性。二是深化全面发展理念,推进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同频共振。进一步明确教师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深入把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内在关联,积极探索推动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协同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三是深化终身学习理念,推进教师职前培育与职后培训相得益彰。通过教师教育主体内部和多元主体间协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的教师终身发展过程的一体化。

(四) 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其任务体系方面的特征。进入 21 世纪,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规模体系、新增多元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师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高速发展,为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奠定了的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教育发展在重点关注发展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教师教育发展中的各个关键要素,形成“分进合击”的全面发展态势。例如,2012 年颁布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八大意见”,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中也较为系统地提出“十大行动”。具体而言,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教师教育机构改革。围绕师范院校建设与加强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持续推进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专业认证,开展国家一流与世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突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培养主体的一体化。二是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持续革新教师培养方式,由国家引领,推动全面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是深化教师教育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依法依规管理,逐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管理,推动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加强教师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改革。

(五) 促进教师教育优质发展

促进教师教育优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其总体目标方面的特征。优质发展是教师教育体系支撑我国教育从 “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目标的核心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式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优质发展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教师教育核心要素的优质发展成为促进教师教育优质发展的主要表现与关键举措。具体而言,促进教师教育优质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推动建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高水平教师教育教材建设。二是加快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要求,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手段要求,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创新成果。三是提高教师教育科学评价水平。不断融合新评价理念,结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突出教师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创造性、表现性、具身性等特征。

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卓越的历史成就,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教师队伍规模大幅提升,有力推进教育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延长受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时代任务。其中提升学前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发展的重点。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建设任务。2017年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在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2018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到2020年使“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教育普及需培养大量的合格教师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通过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改革,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大量合格教师,有效支撑了教育普及的有序推进。2021年,教育普及任务基本完成。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8.1%。其中,教师教育为学前教育普及提供大量善保教的教师,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从近 168万人扩大到超过 350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8.50%。全国义务教育普及得到巩固,小学净入学率从 99.85% 提高到 99.9% 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其中,教师教育为义务教育普及提供大量专业化教师,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 909 万增至 1 057 万,增加了 148 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毛入学率由85%提高到91.4%。其中,教师教育为高中教育普及提供大量高素质教师,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由 159.5 万人增加到 202.83 万人,增长了27.17%。

(二) 补齐薄弱地区师资短板,有效推动教育均衡

教师教育具有教师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师资供给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精准把控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教师队伍结构问题。通过不断提高政策倾斜水平,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使教师教育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12年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任教,给予农村及边远地区教师以政策倾斜。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要“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乡村地区优先、中西部地区优先、贫困地区优先的基本原则,有力推动了乡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等贫困薄弱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 2015—2017年“国培计划”进入“聚焦乡村、服务基层阶段”,2018年后又开启“精准扶贫、分层施训阶段”。2010—2019年,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约1680万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国培计划”,其中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参训约 1574 万人次(占比 94%),示范培训项目也有超过 60%的中西部地区参训者。“国培计划”为中西部教师提供了每人至少1次的国家级培训。其中,陕西、内蒙古、甘肃、吉林、山西教师人均参训超过2次;青海、西藏、海南和宁夏教师人均参训甚至超过3次。通过“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专业素养大幅度提升。2021 年7月,九部门联合推出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以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近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至 2021 年,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 895 个县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三) 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显著提升办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改革的重心从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渐转向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学历层次是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相应的学历。2012年我国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 99.81%,初中达到 99.12%,普通高中达到 96.44%。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育格局从“旧三级师范教育”转向 “新三级教师教育”的重大变革后,我国进一步明确了学历层次提升的基本方向。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提出改革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的引领性目标,其中明确要求为幼儿园培养更多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研究生层次教师,以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过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改革,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学历教师。 2012—2021 年,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显著地优化。在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园长和专任教师占比从 66.4%提高到87.8%;在义务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中,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从47.6%提高到 77.7%;在普通高中专任教师队伍中,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从 5%提高到 12.4%。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进一步推动落实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显著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

(四) 推动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形成名师领航效应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教育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教师队伍中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2012年,教育部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纳入年度工作重点。201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5类卓越教师培养方案。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培养卓越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 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将名师名校长(园长)培养作为造就卓越教师与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断推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分类推进卓越教师与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我国教育领军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18年的“国培计划”推出“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对百名优秀教师和百名优秀校长进行3年连续性系统化培养,旨在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伴随卓越教师与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我国还在各地建立起了省级、市级、区级名师名校长(园长)工作室,形成了推广办学经验、研究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平台,突出教育领军人才区域引领性,逐渐形成了名师对教育发展的领航效应。

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愿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为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打造了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紧密围绕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严格落实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任务,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内涵将得到不断深化。

(一) 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 2017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任务。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将是进一步推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部署,使“立德树人”成为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一是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属性。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的思政属性,使其贯穿理论学习、教育实践与职后成长的终身发展的全过程。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涵育,突出教师“为人师表”属性。着力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师德专题专项教育,突出以德育德的教育逻辑。同时加强教师教育评价改革,深度融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三是进一步夯实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融合立德与树人的双重属性。着力落实教师的教育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学习中进一步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掌握。

(二) 全面推进国家“强师计划”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2022 年 4 月 14 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未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基本方向。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紧密围绕“教师队伍体系高质量、教师资源配置更公平、教师治理机制有活力” 的“强师”内涵,全面推进“强师计划”,将成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紧密结合 “强师计划”总体布局,加强教师教育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教育工作母机作用,系统优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服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二是紧密结合“强师计划”总体要求,深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坚持师德为重,重点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师德师风;坚持质量为先,突出基础教育教师优质发展;坚持突出重点,系统改革教师教育体系。三是紧密结合“强师计划”总体任务,强化教师教育机构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加强国家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有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方案;加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效孵化教师教育机制创新。

(三) 动态监测教师教育发展质量

动态监测教师教育质量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精准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发展过程的监测水平,更加精准地评估教师教育发展水平,更精准地预测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更精准地诊断教师教育发展问题。因此,动态监测教师教育发展质量,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建设的重要方向。一是强化教师教育发展质量动态监管主体。加强党对教师教育质量动态监测的领导,突出党在教师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拓展教师教育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能,有效促进关键节点监测向动态监测转型;根据教师教育发展格局的需要建立评价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一批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监控中心。二是健全教师教育发展质量动态监测机制。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发展动态监测周期,形成常态化的教师教育发展动态监测;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关系,形成系统的教师教育发展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强化数据的研究与共享、定期发布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三是开发教师教育发展动态监测标准。坚持以测促改,紧密围绕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目标建构动态监测标准体系;加强动态监测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有机融合,发挥动态监测的调控功能。

(四) 持续提高职前教师培养层次

提高职前教师培养层次是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将提升培养规格层次,使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重要目标。2021年教育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又进一步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学历标准。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持续提高职前教师培养层次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职前教师高层次培养能力。要进一步做好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提升工作,探索综合性大学职前教师高水平培养模式;加快提升职前教师培养师资力量,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教育者队伍;着力做好一批高水平院校与教师培养基地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快推进高水平教师教育模式建设,着力打造职前教师高层次培养方案。要加快开发符合职前教师高水平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全力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加快探索符合高水平培养的教学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加快建构支撑高层次培养的考核制度,形成人才发展的目标引领。三是加快推进职前教师高层次培养保障,着力推动职前教师高层次培养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对职前教师高层次培养的经费投入,提高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快建构支撑高层次培养的选拔制度,有效保障人才吸纳;加强高层次人才任用制度,保障高层次人才不仅学有所成,还学有所用。

(五) 提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诸要素发展呈现出极强的不确定性的系统性风险,面对不确定性已成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常态。立足“十四五”,展望二十大,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将持续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因此,必须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为主渠道提升教师队伍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能力。提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能力的底层逻辑是坚持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辩证逻辑。一是把握教师使命任务的确定性,坚定教师教育办学方向。要紧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任务,坚持教师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属性,依托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的教师队伍。二是把握教师能力结构的确定性,加快涵育教师核心素养。要坚持以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心,紧密围绕教育素养与专业素养这两种教师素质结构的关键内容,通过推动教师深度学习,着重培养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性、必要性、深刻性的内容。三是把握教师成长过程的确定性,完善教师终身发展制度。要坚持以健全完备的教师教育制度化解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职前职后高度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教育对教师发展的引领与改革作用,使教师能够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序、稳步提高发展的适应性水平,持续提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