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疫情下高校在线教育的问题审思与发展路向*

时间:2020-10-23  来源:   作者:   点击:

 

陈宏民1,2顾颖1潘宇超1谢天1

( 1.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在线教育具有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弱个性化、弱交互性的特点。总结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全面普及在线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问题与现象: 应急响应机制缺失导致前期在线教育效果不佳,在线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导致吸引力缺乏,技术问题、学习氛围弱化、课堂监督缺位影响学生学习,基础设施不成熟、资源分配不均、缺乏统一在线教育平台阻碍在线教育全面推广。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灾备系统、培养适应在线教育特性的新型教学与学习习惯、建设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课程互认联盟、以选修课为试点逐步开展在线化教学。

[关键词]高校在线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 教学平台;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6120( 2020) 09 -0044 -09

DOI:10.13627/j.cnki.cdjy.2020.09.006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中国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催生了许多行业的在线化进程。教育作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以全面普及在线教育的形式,积极应对此次疫情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如此全面且及时地开展在线教育,是过去十多年来各高校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体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短时间内从惯有的线下教育全面转化为在线教育,引发出许多在线教育模式特有的现象与问题。应把握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将此次在疫情下开展的在线教育视作全面普及在线教育的一次“试运行”,全面了解在线教育的特性与存在的问题,为疫情后进一步推进在线教育提供针对性建议。

一、在线教育特性

( 一)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线化的特色是让用户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访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线教育就具有这个在线化的特征,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中和时间段内。同时,在线教育节约了课堂与课堂之间的交通成本,并通过对在线课程的合理安排,使课程与课程间的碎片化时间变成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时间。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上课地点与上课时间。对教师来说,在线教育的应用可以突破线下课堂的人数限制,同时面向更多的学生进行授课。在使用录播形式的在线课程后,更可以进一步减少重复性教学,合理、自由地安排录播课程的录制时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程受众规模受到了教室面积的限制,普遍被限制于百人左右,甚至几十人。而在在线教育中,教师的课程受众仅受限于网络带宽及服务器能力,可达万人以上的规模。甚至在有需求时,能够及时提升带宽与服务器能力,使其课程受众规模达到百万量级,向更多的学生提供在线教育。

( 二) 个性化、交互性弱化

同采用线下教育模式相比,在线教育模式在通过网络获取了更高的传播性与覆盖率的同时,也牺牲了“面对面教学”的互动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主营线下教育的机构普遍认为: 在线教育缺乏个性化,交互性差,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无法取代线下教育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互动。

现有的在线教育模式往往只停留在单方面的教与学,两者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之相对的线下教育中,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 学生之间更易于通过团队作业或课题讨论的形式,交流想法,碰撞观点,强化学习效果。

二、在线教育的现象与问题

课题组将在线教育相关调研的对象分别选定为在线教育的参与者与管理者两方面,即大学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等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通过调查问卷、调研访谈、相关文献整理等方式,搜寻、挖掘、汇总疫情中全面普及的在线教育的特有现象与面临的问题。

( 一) 应急响应机制缺失导致前期在线教育体验不佳

疫情初期因用户激增所导致的在线教育平台崩溃现象与连线的不稳定,反映出平台服务商对于潜在问题预判的缺失。此次疫情下,在线教育服务的提供方既没有准确预判因全面开展在线教育所导致的用户爆炸性增长,以及接踵而至的计算资源与带宽的全面承压,又未及时设计应急预案。因此无法迅速通过动态调配云计算的算力与带宽资源来应对突发性的需求量变化,无法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也就导致了在线教育平台在前期使用时的崩溃与连线不稳定的现象。

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由于缺乏针对开展在线教育中可能出现极端情况的相应预案,在出现直播平台的崩溃问题后,未能及时转换至替代性的平台; 也没有采取开展集中培训或制作应急手册的方式,以引导教师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

在问卷调查中,在线教育开展的前期阶段遭遇的问题主要为连线不稳定、服务器崩溃、音画质量不清晰,绝大部分前期面临的问题陆续都得以解决,在跟踪调查中仅有4% 的学生表示其面临的问题后续依旧未解决。因此,在线教育前期暴露出的软硬件问题并不是在线教育固有的问题,大部分仅仅是对在线教育所需软硬件资源预估不足与应对流程不完善所导致的。

( 二) 在线教育课程内容单薄、缺乏吸引力

现有的选修课供给未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即学生无法选择与自身兴趣充分匹配的课程。这反映出大学选修课覆盖面相对较小的现状,是线上线下教育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所选的选修课不匹配时,课堂质量与学习效果将会不可避免地下滑。与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基于课堂氛围、交流互动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问卷反馈,61. 9% 的受访学生表示在线教育改进课程内容丰富度后,将在疫情后考虑继续使用在线教育。这从侧面反映出现有的在线教育内容的单薄。同时仅有 10. 88% 的学生认为使用在线教育时学习热情上升,多达 70. 07% 的学生表示在使用在线教育期间自学内容增加。这两个迹象指出了在线教育课程缺少对大部分学生的吸引力,只带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升而致使大部分学生不得不借助课后自学来弥补因在线教育课程吸引力缺乏导致的不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 三) 在线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的突出问题

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在线教育作为学习的新模式,通过作为外在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经过调查问卷以及调研访谈,外在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三大问题。

1. 技术问题

在线教育中的技术问题以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连线不稳定、画质不清晰、音质不清晰、服务器崩溃等,如图 1 所示。此类技术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使用在线教育时候的直观感受,并对在线教育的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们导致了师生间信息沟通不畅,增加了教学的时间成本,破坏了学习的连续性。

图1疫情期间在线课程软件在初期暴露的问题

2. 课堂学习氛围弱化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意愿与课堂专注度。然而,线下氛围的弱化、与教师交流不畅、缺乏课堂互动成为了学生参与在线教育过程中的三大主要问题如图2 所示,达到 62. 59% 的学生认同线下氛围的弱化是在线教育面临的问题,这使线下氛围的弱化成为了在线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远超排名二、三的无法与教师随时交流和缺乏课堂互动。这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间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的实现变得困难,学生处于一个无法促进学习的负面环境中。

图2疫情期间学生参与在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学习监督缺位

在线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幅减少,教师无法有效获取关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师课堂监督效果。当学生使用在线教育时,往往处于自我监督的状态。在此状态下,44. 27% 的学生表示自身的学习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松懈, 17. 21% 的学生表示线上线下的学习态度没有明显差异,如图 3 所示。

图3在线教育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四) 全面推广在线教育面临的障碍

1. 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资源配置不均

在线教育的全面使用依托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 计算资源、网络带宽、在线平台、终端设备等。疫情期间,全面使用在线教育时遭遇的平台崩溃、视频“卡顿” 现象,其背后原因就是网络带宽与计算资源的缺乏与在线平台的不稳定。而画质与音质的不清晰,是教师端收录设备与学生端播放设备的不足共同导致的结果。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既要考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客观差距,又要兼顾未来的使用需求。基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客观条件差距,统筹兼顾、平衡发展将成为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2. 缺乏具备复合功能的统一在线教育平台

根据与学校管理部门的访谈,课题组发现,在线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视频直播的过程,它还涉及到了排课、课程信息发布、作业布置、资料分发、实时交流等功能。然而目前这些功能都由独立的应用软件实现,尚未出现一个集成所有在线教育相关功能的平台。

疫情期间,教师普遍使用Zoom、钉钉等具备视频聊天功能的软件进行课程的直播。现有直播平台都是在疫情推动下,基于原有视讯聊天工具的在线教育应用,没有一个是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专业平台。学校之间在直播软件的使用上也没有形成统一,因此无法形成校际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此外,现有的直播软件除了具有基础的视频、音频、文字传输的功能外,缺乏与教学相关的辅助管理类功能。功能单一的在线教育平台没有体现出在线化应有的高效率、精准化管理的优势。

三、疫情后的教育发展展望

疫情前,在线教育在国内方兴未艾,然而在国际上( 尤其英、美等国) 的发展已然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全球性的疫情加速了各国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同时加剧了中国大学面临的全球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成熟的在线教育技术、在线教育全面普及的环境,令全球教育资源大规模的整合重组提前到来,中国本土高校即将面临来自全球名校的激烈竞争。抢占国际教育至高点,维护并提升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力和地位,将成为疫情后中国高校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因此,高等教育领域亟需加快“互联网+ 教育"的建设,一方面整合优势教育资源达到强强联合、以先进带动落后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以“互联网 + ”工具提升教学覆盖面、精准度、个性化与效率。

( 一) 建立灾备系统,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由于在线教育功能尚不完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线下教育将依然是主流教学模式。但是教育管理部门可将在线教育模式作为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案,做好“灾备系统”。作为在线教育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服务商与学习管理部门都应提升对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对潜在需求的预判能力,建立灾备系统与应急响应机制,提出具体的解决预案与标准操作流程。

教育主管部门可借鉴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按照不同安全级别设计应急方案; 一旦突发性公共事件出现,能够迅速有序地将线下教育模式按对应需求平稳转换为不同程度的在线教育。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在线教育课程管理的规范性条例,对教师开展关于在线教育的常规性培训,并对部分授课设施与场地进行在线化改造。

( 二) 培养适应在线教育特性的新型教学与学习习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现有教学与学习习惯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形成的,与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不适配的情况。目前暴露出的在线教育的缺陷不一定是其固有的缺点,也可能是因固有的教学、学习习惯与新型的教学方式互相冲突而产生。这些缺陷可通过逐步改变固有的教学、学习习惯去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消除。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这是由信息资源分享与传播的不便导致的。在线教育环境中,学生对知识与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为多元化、便捷化,甚至可以比教师更加及时地获取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培养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课间的授课解惑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线教育中的学习监督缺失是一大问题,学校应当设置新的考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达到自我监督或群体互相监督的效果。如将原本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评方式转换为以小组作业为核心、课堂汇报为主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间课后交流,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将原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反馈、教师指导修正、再吸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并引导形成群体内互相督促的良好氛围。在线教育中,班级的群体概念将会逐步弱化,学生个体化逐步加强。对教师而言,学生的管理将不再以教室、班级为单位,而是在在线教育管理平台的辅助下,为每一个学生生成包含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效果、知识盲点等多维度的数字画像,使教师能够更精确地掌握整体教学效果,并生成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 三) 建设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 线下教育相对具有更好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效果和及时的疑问解答,但在教学前的信息发布、教学后的学习管理等方面,则存在着沟通与管理的效率问题; 尽管在线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及效果尚有待检验,但在线化、互联网化的学习前与学习后管理能大幅拓展教学的覆盖面,提升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

由于在线教育在短期内尚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育,现阶段推进在线教育的主要模式仍将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寻求将在线教育合理嵌入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不同教学模式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为有效加强在线教育的管理效果,建议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有机整合课程教学、答疑解惑、作业管理、讨论社区等教学模块,提供多元的教学服务项目。

平台搭建过程中,需要分别了解学生与教师对教学不同环节的切实需求,详见表

1,同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有的

表1师生在教学不同环节的需求

教学

学生教师环节

教学前 课程时间、地点、教师信息 授课的时间、地点、学生信息课程相关学习资料对应学习进度与计划

学习计划与进度

相关学习资料的发布

教学中记录要点

实时录制课程视频

提出疑问

疑问解答

观看教师课件

作业布置分发

教学后同学间讨论

作业批改

完成、提交作业与反馈接收

学生成绩管理

补充学习与复习课后师生答

课后答疑

放矢地优化在线教育的应用效果。例如,学生可通过平台对学习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对教师在授课期间的重要知识点予以标注,便于复习时回放查阅。教师则可在平台辅助下,依据课程、学生学习能力、上课进度等维度对学生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档案,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而解决复杂繁琐的学生管理问题。

( 四)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

在线教育具有节约社会资源、教育形式多元、可重播录播点播、适合传播分享等优势; 但与此同时,其在现行技术条件下的一大“痛点”是切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联系互动,缺失线下授课的课堂互动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调研,目前在线教育仅能适应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答疑解惑等个别教学环节的需求,并不适宜开展课题讨论、作业批阅及教学实验等教学环节。建议参考英国与澳大利亚大学的 “模块( module) ”系统,由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共同探讨,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实际课程需求,建立分割化、模块化、单元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特性,将每门课程分割为讲座、案例讨论、团队作业、个人辅导等教学模块,以及测验、论文撰写、宣讲、展示等评估模块,并根据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适当嵌入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使不同教学形式的优势最大化。

将基础理论讲座等教学模块转移至线上,不仅节约了教师资源,使教学质量更稳定; 而且学生亦可通过重播或回看巩固学习,通过录播或点播来适应个人日程安排,提高时间利用率。然而不同于传统教学周期中穿插多次问答的流程,在线教育由于缺失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传递的知识存在不理解、不确定及疑问时,便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可能影响后续教学质量。可以在前期对课程模块进行梳理,采集并汇总具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录制针对性的讲解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相应平台上,有效模拟线下的互动问答。实践中,要将单节课程分割成若干段,每段结束后,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需求继续点播讲解视频,或者点开深度解答的二级讲解视频; 若现有视频无法解答疑问,学生可通过播放平台进行反馈,教师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补

充。

( 五) 建立全国性高校课程互认联盟,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育资源

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异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若高校间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课程互认,将大幅推进整体的教学水平。建议由教育部门统筹联合来自全国的“211 工程”大学成立高校联盟,实现校际间部分课程的互通互认。这有利于高校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鼓励学校在优势项目上寻求差异化与个性化,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联盟内部的总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国家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提升平均教育水平。

联盟内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甄选一系列的优势课程,经学术委员会评定后加入课程互认体系。学生可修习由他校提供的互认课程,通过考试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同样计入毕业所需的总学分。由于涉及到课程互认与学分换算,因而亟需建立相对统一的教学流程及评估标准。建议通过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异地异校课程互认的实践与尝试。

在选修课中普及在线教育可以使学生选择的课程面更加的广泛,而不局限于课堂的地理位置; 使跨校区的授课成为可能,学生也不用因为需要来回奔波而放弃原本感兴趣的选修课或授课教师; 甚至可以采取跨校间的选修课互认,在进一步共享优秀教师资源的同时使选修课的覆盖面扩大。

( 六) 以选修课为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在线教育开展路径

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旨在赋予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充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学生可以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课程选择。然而,高校传统的场地与教师资源限制将会导致学校无法提供广泛的、多元化的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多种类的兴趣需求。因此,建议以选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试验田”与“缓冲区”,结合高校间的课程互认联盟,既丰富选修课的品类与数量,又以实际开展效果为参考,进而论证必修课实现线上化的可行性,逐步探索高校全面开展在线教育的路径。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的学生基数及互动机制,可快速收集学生对于线上授课的普遍反馈,从而对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与修改。教师可通过尝试在线教授选修课程的形式,从平台快速获取来自学生的效果反馈,进而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寻求转为必修课程; 校方亦能以该反馈作为有效的参考依据,评估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及实际授课效果,决策是否取消选修课,或决定是否将其升格为必修课程,并判断必修课开展在线教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