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强基计划”的政策引领和示范作用下,职前教师教育应当以此为契机,努力打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培养与评价相脱节的现实困境,深入思考如何促进职前教师道德、理念、知识、能力四大素养的融合发展,并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全面规划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倡导融合发展:“强基计划”的政策特征
1. 招考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融合
首先,“强基计划”凸显了人才选拔制度对基础教育的政策引领作用。
其次,“强基计划”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融合。
2. 关键领域创新与基础学科发展的融合
“强基计划”强调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要求各试点高校聚焦高端科技、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着重选拔培养报国愿望明确、基础学科拔尖、综合成绩优异的学生,能有效促进拔尖人才培养与关键领域创新的融合。在录取方式上,“强基计划”废除降分录取制度,不再将竞赛成绩、论文、专利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前提条件,主要依据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参考学科能力与个性特长。此次改革在重视综合素质的同时保障了公平公正,在强调学科基础的同时兼顾了个人兴趣,“选拔出的学生学科基础更加扎实,综合素质更加优秀,创新能力更加拔尖,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有助于推进基础研究与关键领域的联动创新。
在“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中,篇幅占比最大的皆是培养方案。各试点高校均打破了整齐划一、忽略差异的培养方案,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其中的一些创新举措对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示范作用。
3. 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融合
首先,“强基计划”体现了高校招考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的跨越式发展,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但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却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本质是人才强国,其关键措施就是要培养各个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围绕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和厚实根基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强基计划”还体现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既强调加快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也重视充分发掘和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从各个方面和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树立融合理念:“强基计划”对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向指引
1. “强基计划”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焕新
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应当是教师在道德、理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其中专业道德是作为教育职业从业者的教师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备品德;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的本质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专业知识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解决教学问题所运用的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沟通合作、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总和。以上四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涵。
“强基计划”凸显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焕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在坚持原有教师教育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新的思考。其一,“强基计划”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这实质上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二,“强基计划”意在培养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那么教师就必须具备学科前沿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能以自己的专业理念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教师教育的前沿性和研究性做出了新的规定。其三,“强基计划”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科研志趣,因此也对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必须关注和思考国际国内形势,要明确时代使命,贯彻教育政策,敦促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承担社会责任,思考和践行生涯规划。
2. 当下职前教师教育的现实问题
传统师范教育具有巨大的惯性,非师范类高校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新的时代形势又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前教师教育在课程、教学和评价三方面出现了创新不足、融合不够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职前教师教育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三个板块。在教学模式上,受传统知识观与人才评价观的影响,职前教师教育多以单向的、直线的知识技能输出为主,强调理论学习,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评价体系上,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评分离现象非常突出。
3. 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融合发展路向
(1)以道德指引理念、知识和能力
首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师教育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协同育人的体制和机制。其次,建立职前教师道德档案,对其在学习、研究、实习、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材料进行记录。最后,加强职前教师的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
(2)以理念带动道德、知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专业理念要与新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其次,要加强对当下教育问题的理念审视。
最后,要树立终身发展的教师专业理念。
(3)以专业知识保障道德、理念和能力
首先,以通识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兴趣。教师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还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
其次,以学科知识指导教学、加强实践。
最后,以教育学知识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教学创新。
(4)以专业能力践行道德、理念和知识
首先,以自省能力促进道德提升。
其次,以研究能力带动理念发展。
最后,以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的扩充。
三、构建融合模式:全面提升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路径
1. 设计融合发展课程
(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师教育全课程
加强教师专业道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向融合,形成共建机制。
(2)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课程的融合
“强基计划”要求学生对基础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志趣。只有教师将清晰的学科思维和扎实的教育学功底融入教学实践,才能深刻认识和明确引导教育对象,因此应积极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课程的融合。
(3)推动创新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
创新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提升教师学术造诣、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但其需要宽广的知识基础做支撑,因此要积极推动创新型课程与通识型课程的融合。
2. 建构融合教育场域
(1)阶段融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职前教师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交叠,天然具有阶段性融合特征。由于高等教育专注于钻研高深学问,中小学教育倾向于发展综合素质,二者的重心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着天然的连接点,即教育实践基地。
(2)空间融合:打造线上线下平台
职前教师教育必须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平台:一方面,要突出线上网络教学在学习资源、学习途径上的多元化、便捷性特征,借助互联网媒介和网络虚拟空间,系统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共享式的网络教学活动,满足职前教师对普遍性知识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线下教学的情感性和交互性特征,在线上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线下课堂的现实交互、情感熏陶、思想提升功能,让教学更具真实性和亲和力,使职前教师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情感交流中,实现人格养成和关键品格的发展。
(3)学科融合: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指导和训练,但更来自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重视对人生的自觉和对教育的自觉,是后专业化时期教师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教师的本质回归。
3. 实施融合发展评价
(1)加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融合
首先,应坚持评价的全面性,既注重职前教师学科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又兼顾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活动的各个方面,重点记录职前教师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过程性表现;其次,要考虑评价的发展性,根据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性质、内容和难度,分层次、分版块、分阶段地进行考核评价,注重体现职前教师学业素质、道德品质、个性化特征的评价内容,充分展现立德树人的成果,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以评价促进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职前教师选拔培养的动态进出机制
首先,在人才选拔上,应注重考查学生对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师职业和教育改革趋势的理解和认识,选拔有扎实知识基础、坚定从教信念、热心教育事业的学生;其次,在人才培养上,应研制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长的培养方案,加强对职前教师的专门培育,为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途径、研究平台和国际交流机会,打牢职前教师专业学习的根基;最后,在考核评价上,应建立职前教师培养的阶段性考核机制,综合考查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以阶段性考核的方式督促职前教师端正专业学习态度,并在良性竞争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摘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