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评价德育的核心指标
丁蔼然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暨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不久前发布了《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报告(2017)》。报告以来自全国7 个省的77,953 人的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揭示出中国目前儿童少年(9~17 岁) 道德发展的基本状态。
该报告在“儿童愿意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题项下,列出了6 个选项,分别是“说理教育法”(通过讲故事、语言或真实事例,让人明白道理)、“榜样示范法”(观看榜样人物的纪录片)、“陶冶教育法”(老师自己做得让人称赞)、“讨论法”(举办讨论会或辩论赛)、“协商法”(班里的事,大家协商着办) 和“实际锻炼法”(组织一些有主题的实践活动)。结果显示,学生最“愿意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是“说理教育法”和“实际锻炼法”,喜欢这两种方式的人数百分比均高出其他4 种方式一倍左右。从年龄发展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说理教育法”的学生人数比例呈现平稳下降趋势:从小学的30%降至初中的24%,再降至高中的20%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实际锻炼法”。大约1/3 (33.95%) 的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的道德教育,并且,在去除面临毕业考试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后,喜欢的学生人数百分比随年级增加呈现微弱上升的趋势,由小学的32.86%增至中学的34.61%。亦即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学生越喜欢通过以“组织一些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为代表的方式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说教多、效果差是一直被诟病的老问题。各种旨在改进德育工作和提升德育实效的研究课题、改革方案、创新实践虽然很多,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来看,问题始终存在。该报告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学生对“意愿”的选择,用数据反映出各类常规德育方法的“接受性”效度。这一点值得教育者深思。
首先,“说理教育法”能够排第二位,说明它并非不被学生喜欢,也非不具实际效果的德育方法。只是,在应用说理教育法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说教”时机的恰当性。
其次,“实际锻炼法”受到统计学意义上相对较多学生的欢迎(在6 项被选方法中排第一位),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越发受到学生的喜欢。这反映出体验活动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吸引力。
再次,倘若把“说理教育法”解释为道德知识的学习方法,“实际锻炼法”解释为道德实践的体验方法,那么,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就契合了自古以来一直被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竭力推崇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困惑在于,无论如何努力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却总被批评为“实效性”不佳。“说理教育法”明明是不可或缺的德育方法,却被批评为“说教”;“实际锻炼法”明明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体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德育方法,却被批评为“表演”。这其中不可排除的因素之一便是,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虽既有“知”的教育也有“行”的教育,却缺乏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深层思考。从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来看,“知行合一”应该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的核心指标。依此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或将有助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有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