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指南针, 是学校招聘、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亦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目前,信息化教学日益普遍,智慧学习理念也广为传播和接受,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也应顺势而为,国外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早于我国,信息化教学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稍稍早于我国,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能够为新教学环境下国内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以“Teacher Competence”“Teacher
Competency”和“Teachers ability”为关键字在Spring-erLink, ScienceDirect, Elsevier 等国际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其中 2007-2016 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教师胜任力的文献有 129篇,经筛选对 57 篇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做重点阐述和分析。通过 NVIVO 10 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质性分析,通过词频分析,剔除无效词汇及与主题无关的词汇,从而选出高频词汇,如图 1、表 1 所示。在深入研究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基础理论、研究对象、应用评价、提升策略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对国外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动态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探讨其相关研究对我国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启示。
一、基础理论层面
国外教师胜任力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概念的梳理和模型的构建。虽然关于教师胜任力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众多,但是单独研究概念的文献却很少,一般是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关于教师胜任力概念的研究
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 19 世纪 70 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文中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和工作绩效或其他重要结果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1987 年,布罗德福特(Broadfoot)提出教师专业能力是其开展教育活动和具有专业水准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而教育技能、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教师职业的态度是教师胜任力结构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博兹特瓦( SASkvortsova)和托尼科娃(YSVtornikova) 认为教师胜任力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包含基础水平、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水平对任何专业领域的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而关键能力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特殊能力是针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而言所需要的有关教学的技能。霍尔(DHol)和阿克塔斯(S Aktas)认为“胜任力” 是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良好绩效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总和,在此基础上,从九个维度释义“教师胜任力”:即具有专业竞争力、研究能力、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组织、实施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具备地区、民族、国家价值观、民主、人权、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背景)、情感能力、沟通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环境能力。戈赫(PSC Goh)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与管理课堂和管理学生行为相关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与潜力,并能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成为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由此可见,虽然各位学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却大同小异,表现在对教师胜任力的本质理解上,认为教师胜任力是能促进教师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要素的综合体。
(二)关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目的在于明确
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大多从专业领域、能力要素、教学阶段、信息化教学环境背景等角度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见表 2 的部分示例)。例如,莫莱纳(Molenaar)等学者构建了跨医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教学的六个领域(开发一组织一执
行一培训一评价一评估)、二是教师执行的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三是知识整合能力,技能和态度,并描述了教师在特定教学情景下应有的行为詹宁斯(Jennings)等学者研究了一个以优化课堂气氛为核心的模型,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情绪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其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分歧,并凸显了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SEC),尤其强调了幸福感在维护支持性师生关系、发展有效的课堂管理、成功实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中的重要性。克瑞德(L Kyri-akides)等学者提出了教育有效性动态模型,该模型将教师行为归为五类,这五种类型既包含了传统的教学技能,也包含了新环境下的先进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有些国外学者针对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提出面向教学过程的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如远程教学等)的框架模型,迫使大学教师重新思考其角色定位和需求的能力。吉尔柔(Jiraro)等学者基于心理授权理论,提出教师胜任力发展模型, 用于提高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并验证了教师胜任力发展模型的有效性。昆德勒(I}aendler)等学者提出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能力模型,着重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的能力,该能力是指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互动的能力,教学互动的质量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研究对象层面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特定胜任力要素进行研究;二是对特定教师人群的胜任力进行研究。
(一)关于教师特定胜任力要素研究
在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有许多国外学者更为深入地分析了特定胜任力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育能力与合作能力回、形成性评价能力、识别和解释学生行为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如古兹曼(A Guzman) 等学者详细探讨教师在课堂上的管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并进一步提出教师在工具、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评估、调查、沟通、关系以及个人、态度六个领域里需要通过培训加强技术整合能力。黄天(AIRY along)等学者调查香港 132 个教师的教学动机,结果表明,利他主义和内在动机是最重要的教学动机,不仅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艾(NL Al)等学者对新加坡 304 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授权能力在教师对校长和直接领导授权行为的认知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发现其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创新、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并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改善与提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对教育新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有些学者依据当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进一步明确新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邦迪克(MJBundick}和蒂里(IPirri}以学生的视角,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辅助引导的角色,提出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青春期中后期培养目标中发挥作用,其能力成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促进因素。达巴格(N Dabbagh)2003 年首次提出教师在网络学习中应具备新的知识、技能。后来,有学者相继研究信息化时代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例如,瓜施(TGuasch)等学者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教师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并分析了提升相应能力存在的困难,以便评估并改善教师的培训方案,旨在发展高等教育教师在虚拟教学环境中的能力。阿尔瓦雷茨(I. Alvarez)等学者从教与学的理论分析出发,强调教师在社会情景下的应变能力,即大学教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角色与任务,以实现教师的有效性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穆尼奥斯卡里尔(PC Munoz Carril)等学者通过调查,系统地分析了虚拟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这对于高等教育机构为教学和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一个共同的框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特定教师人群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是与岗位密切相关的,而教师的胜任力则根据授课对象、岗位等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有许多学者对特定教师人群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从图 2、图 3、表3 中可知,对特定教师群体进行研究的文献占到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专业领域和授课对象这两大类别所占百分比之和高达62 %,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背景下,特定教师群体将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例如,莫尔丁(LR Moulding) 等学者通过研究小学教师入职前的效能感, 发现其受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组织特点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莱舍斯肯(J Lasauskiene)等学者界定了情绪胜任力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音乐教师入职前在教育实践中的情感能力现状;发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培养学生自信、换位思考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并强调了音乐教师的情感能力在促进师生个性互动中的重要性。格拉泽·泽古塔(M G15ser 一 Zikuda) 等学者以物理领域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师感知能力对学生幸福感或焦虑情绪的影响回。瑟索耶夫(PV Sysoyev)等学者研究外语教师的胜任力,如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能力,还包括外语教师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能力的发展问题。霍尔( D Hol)和阿克塔斯(S Aktas)评估非英语母语教师的胜任力,为州立大学的教师明确了其在各个专业领域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能力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韦伯(Weber B) 以德国为例,通过分析教师培训中的思想、态度和目标,重点总结经验丰富的社会科学教师对其专业发展阶段的反思,由此来评估教师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以为其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囚。纳迪姆(M Nadeem)等学者关注农村女教师的能力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识别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女教师绩效的众多因素,如性别、地域、经济、文化等,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应用评价层面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对教师工作各方面进行衡量,是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评定、岗聘岗评中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亦可用于指导教师培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一直是教师胜任力研究的重要问题。
杜利(M Dooly)对语言教学中教师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新增的教学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贝克曼(Z
Bekerman)等学者从人本教育的角度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设计专家”。亦有学者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展开了研究。如哈维( S Harvey)从学生的角度评价了教师教学的效果,指出他们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观点与要求;并使用关键事件分析方法提炼学生认为的九个有效的教师能力,形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哈拉兰博斯(CY Charalambous) 等学者从教师的角度通过对塞浦路斯的589 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与以往强调教学评价重要性的结论不同,发现教师认为教学观念在教师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评价反而不是极为重要的。另有学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评价。如布里特(May Britt Postholm)评价教师胜任力对学生的影响,认为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项目工作中更多地使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ICT)。克瑞德等学者通过教育有效性动态模型,证明了教师技能、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师行使先进的教学技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提升策略层面
教师的胜任力是不断发展的,但是这种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有意识地付出努力的结果。因此,国外很多学者对如何提升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提出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发展的观念、建立有效的学生一教师团队教学模型等建议。具体而言,韦布(NM Webb)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促进课堂团队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少有教师知道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团队。他进一步提出,应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培训重点放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向学习团队中的同伴学习,如何布置团队任务,以及如何发挥教师话语和课堂规范的作用上。巴探(M Baeten) 等学者对学生一教师教学团队模型进行了探讨,界定了其概念,区分了五种团队教学模式(观察模式、指导模式、辅助教学模式、教师换位体验学习模式和合作模式)、团队教学的优势及实施条件,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彻林顿(Cherrington)等学者认为录像视频可作为一种教学行为事后检查的专业工具,为教师就教学和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切磋提供了资料;通过集体观看教师教学的录像视频,能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的反思,有利于改善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安东尼奥((P Antoniou) 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优化教师行为、提高教师胜任力和学生学习结果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除了掌握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与其发展阶段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批判性和引导性的反思思维,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戈赫(PSC Goh)等学者通过对马来西亚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发现提升教师素质的普遍方法仍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该方法会受到学校支持力度和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大校方的人力资源投资力度, 为教师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纳塔( Nata&scaron)等研究者首先界定了教师的能力要素(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信念),基于此, 研究了塞尔维亚的教师和教育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课程优化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整合教育与实践方面的学科知识,开发具有教师个人教学特征的教学课程。由此可知,国外目前关于提升教师胜任力的策略主要是从校方、教育管理者、教师三大主体出发,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创造教师培训机会、构建有效的学习团队、与时俱进地掌握教学技能等,较为全面地对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综上所述,近十年国外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1. 研究手段更为多样。从传统的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到利用录像视频、慕课(MOOC)、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使得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更加细致、准确、深入,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仍集中在概念、模型、要素、
评价、提升策略等几大方面,且更为深入细
致。胜任力模型研究己关注到跨医学教师等特定群体、以及沟通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网络教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具体能力;
胜任力要素的研究具体到教育能力与合作
能力、形成性评价能力、识别与解释学生行
为的能力、交际能力、教学动机、课堂管控
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要素,并涉及信息化
环境下教师胜任力要素;特定教师群体的胜
任力研究关注到农村教师、音乐教师、小学
教师、外语教师、非英语母语教师等,研究
结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胜任力评价和提
升也己具体到特定的能力,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团队构建、
批判性思维养成等。虽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内容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几个方面,如基础理
论、胜任力模型、特定胜任力要素等,但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加深入、全面。
3. 研究视角多元化。从研究主体而言, 相关研究不仅从教师、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和能力要素;从时间维度而言,以动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研究不同教学环境下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需求。
(二)启示
1. 结合目前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未来的智慧教学环境对我国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借鉴国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和胜任力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当下慕课(MOOC)、世界大学城等先进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转换成以答疑、解惑、沟通、互动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并解释学生行为的能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的应用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胜任力的具体要素应该是什么成为亚待研究的问题。
2.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角度完善教师胜任力模型体系。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不同,它不是教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头脑中的知识,而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价值的主动领悟与运用。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培养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因此,我国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先进理念,建设符合当下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数据和数据挖掘方法为胜任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工具。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等兴起和决速发展,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模式使得人们开始利用如慕课(MOOC)等网络平台,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现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促使研究可以具体到教师和学习者个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自下而上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及师生互动等情况,并挖掘出教学行为、学习行为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胜任力要素的提取、建模及评价等提供基础。
4. 鉴于实践需要,特定教师群体胜任力的研究仍然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授课对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所需要的能力要素是不同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和丰富相关的教学理论,针对特定教师群体的胜任力建模、评价、提升策略等的研究有必要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