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论高校教师教育者的四维能力结构

时间:2018-09-30  来源:《当代教师教育》2018年第2期   作者:赵英、李丹阳   点击:

教师教育者是“为准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或给予指导支持,并在准教师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合格教师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结构化的教师教育者专业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高校教师教育者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力是个人在特定情况下有效地采取集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个人特点等因素于一体的行动组合,在关于能力的研究中,能力的特征分为任务与个人两方面,任务特征即知识与技能方面,个人特征即动机与态度方面。基于国外研究者的成果综述,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能力侧重于任务特征方面,也就是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而且,尽管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文化、社会及国家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其能力结构中都包含了四项关键的能力,即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共同体建构能力、专业发展能力。

一、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之维

高校的基本职能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高校基本职能的实践主体,教学是其首要履行的职责。由于准教师既是普通本科生又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而高校教学工作既要有普适性也要有特殊性。因此,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一般性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第二层是体现高校教师教育者独特教学功能的特殊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示范能力。

(一)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良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高校教师教育者对准教师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包括性格、智力和身心等发展状况,也就是应具备理解准教师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具备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依托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逐步解读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从准教师的原有知识水平出发,考虑准教师在不同文化、宗教与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多元化学习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把握教学节奏;进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分析与解读,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统整规划。

(二)教学实施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者实施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着教学对象、教学工具以及课堂环境三方面展开,因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调动准教师积极性的能力,准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高校教师教育者将准教师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能够采用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多样的教学内容调动准教师的注意力。二是应用教学方法与工具的能力,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愈加丰富,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以及多媒体等信息与通信技术,课堂形式更为灵活。三是课堂组织与协调能力,应能够与准教师共同建立高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协调课堂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提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参与度。

(三)教学评价能力

进行教学评价是衡量准教师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其重点在于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依据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来看,教学评价能力可划分为准备能力、实施能力以及反馈与改进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者进行教学评价之前,应与同事共同协商评价机制,评价目标应结合教学目标,评价程序应透明、可核查;在评价过程中应收集、整理不同种类的证据作为评价依据;评价过后要对准教师进行反馈,指出准教师表现中的优势与缺点,不仅仅是对准教师进行反馈,高校教师教育者也应审视自身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实现教学评价的反馈与改进能力。

(四)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可进一步划分为发现能力、整合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者应敏锐发现独特的理论性问题与实践性问题,致力于开展与教学、学习和教师教育有关的课题研究与学术研究。应能够将其他相关学科的观点与教师教育领域的观点相结合,或者从其他相关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解决教师教育领域的问题。教学应用能力是指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将自己的与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中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传播能力是指高校教师教育者能够将研究成果传播到更广泛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中进行行动研究。

(五)教学示范能力

准教师对教学的初始认知和发展都来自于高校教师教育者,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准教师,是准教师无形的模范、榜样。因而高校教师教育者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示范能力,通过示范有效的教学,使准教师学会教学。实施教学示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有意识地示范准教师在未来课堂教学中应做出的教学行为;第二步,示范完毕后,为准教师推演进行某类教学活动所经历的环节,包括教学情境的分析、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思维过程等方面,最重要的是阐释支撑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帮助准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联系,使准教师明晰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管理能力之维

传统上,高校教师教育者主要作为教学人员存在,其工作范畴主要局限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很少参与高校的管理活动。但教学活动从来都离不开管理活动,教学工作需要通过良好的管理工作才能得以实现。高校教师教育者实施管理能力,还需要发展以下四个能力: 引领能力、组织能力、文化协调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一)引领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者在管理教学和行政事务的过程中,其引领作用尤为突出。在准教师群体中,高校教师教育者能够激发准教师的职业认同,调动准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引导准教师在充满发展机遇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实现专业成长。在教师教育者专业群体中,能够创造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氛围,激励并引导同事讨论专业经验,成为专业群体中的领导者。除此之外,高校教师教育者还应能在教师教育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事宜上发挥引领能力,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与突发性,把握教师教育机构发展的总方向。

(二)组织能力

在教师教育机构内部实施组织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者主要实现组织教学环境的能力与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不仅应能够为准教师营造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整合一切资源支持准教师的学习活动,还要让准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组织中,促进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且反思领悟活动背后的真实意义。此外,在教师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事务上,教师教育者也应与管理人员共同商讨、决策。在教师教育机构外部发挥组织能力,应加强高校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定期组织会议研究准教师教学实践的培养工作,针对准教师的发展状况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都做出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三)文化协调能力

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冲突来源已久且长期存在着,高校中也必然存在着多元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高校教师教育者应能够协调准教师之间的文化矛盾与冲突。首先,应推动准教师对不同文化的了解。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文化观念上应具有开放性,向准教师展示多样的文化背景、特色和习俗等,使准教师了解身边的多元文化,提升自身与准教师对多元文化以及差异性的探究; 其次,尽管存在着文化、宗教、本土语言等差异,也应培养准教师及其家 庭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最后,应开展能加强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准教师对多元文化 的包容,有效地协调多元文化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促进教育公平。

(四)人际沟通能力

高校中教师教育者主要与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通畅,而要使这两者之间信息交换充分,不仅要教师教育者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要帮助准教师具有进行人际沟通的态度与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尊重并认同准教师的世界,倾听准教 师的声音,与准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积极引导准教师进行表达与探 讨,使准教师具有敢于且善于沟通交流、讨论辩论 的态度; 还要向准教师解释人际交往的内在过程,加深自己与准教师、准教师与准教师之间的人际沟通;教师教育者还应是准教师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交流的榜样,在处理与准教师、教师教育者同事、共同体的交流中示范典型性的行为,使准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育者的共同体建构能力之维

共同体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引入,是基于情感、习俗、记忆等自然意志以及精神、血缘与地域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创建共同体,是依托一定的行业或专业规范,使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在围绕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利益相关者中,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准教师培养的直接承担者,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联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功能,是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的枢纽。因而,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具备内部共同体建构能力与外部共同体建构能力。

(一)内部共同体建构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者应与教师教育机构内部的各方人员建立起共同体。第一层次,高校教师教育者应与准教师建立起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与准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分享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参与准教师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专业指导讨论,加强准教师对课堂体验的反思并增强其理解能力。第二层次,应与准教师的家长建立起共同体,向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构建合理的教育观念,推动家长与准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使准教师处于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最关键的是要创造机会使家长参与到准教师的学习中,家长与准教师共同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准教师实现成长。第三层次,应与教师教育者同事建立起共同体,以建设性的眼光审视自己关于教师教育机构的文化理念与教师教育理念,将自己的教育愿景与同事、教师教育机构的愿景联系起来,与同事合作实施教师教育愿景与政策,有效地参与教师教育机构内部多种的咨询机构与协作机构,关注并推动教师教育机构的关键性发展。

(二)外部共同体建构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者应与教师教育机构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共同体。第一,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建立起教师教育共同体,创建教师教育合作项目,加深高校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合作,巩固共同培养准教师的目标,不断补充 与更新培养策略,使准教师能够在理论知识与教学 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第二,推动教师教育机构与大学、学院、专业组织和其他团体建立起共同体,定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改善教学、学习与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包括参与有关教师教育课题的社会辩论、反思教师教育专业和教师教育者在社会中的 地位等等。第三,应能够与国外顶尖的教师教育者建立起在线网络共同体,通过网络社区中的讨论 小组进行虚拟合作,在互联网中实现网络学习与远程面对面会议等多样化合作,共同探讨热点问 题与难题,研究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新兴研究方向,借鉴成熟经验,避免错误尝试。

四、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能力之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高校教师教育者要成为一个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因此,从高校教师教育者自身来说,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发展能力,包括以自我成长为目标的更新知识基础的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以自我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反思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

(一)更新知识基础的能力

高校教师教育者应经常举办并参加研讨会,包括国内与国际的学科会议和教师教育会议,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学科领域的内容性知识;还可以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改进知识的结构体系与应用方式。在知识基础最重要的是“如何教关于教学的知识、如何学关于教学的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类知识有效地帮助高校教师教育者示范教学并且使准教师学会教学。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教育者还可以借鉴荷兰教师教育者知识基础项目,依据“核心领域、特定领域和扩展领域”检验、补充并完善自身的知识基础。

(二)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学习是指为了改进自己的专业实践而对专业实践进行潜在的、严格的观察与分析活动,主要包括自我学习、与有经验的同事一起工作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三种方式,无论是进行何种类型的专业学习,都是基于反思性实践与批判性反思这两个原则。具体来说,可以比对自身的发展状况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具体指标,按照专业标准规划自身的专业学习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与同事进行专业对话,通过分析当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

(三)专业反思能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从教学实践和基础理论两方面进行反思活动。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应能够事先为自己制定阶段性评价框架,结构化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主动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地审查与评价,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另一方面,应基于实践教学经验对自己的基础理论进行审视与解读,反思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结构与内容,将相关的实践性知识纳入理论体系中,构建基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理论体系。

(四)专业创新能力

专业创新能力主要集中于教学创新与研究创新两方面。在教学创新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应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其使用途径或者探索新方法;在归纳总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课程理念、新的知识体系;以及探寻关于全球性问题的新知识并向准教师传播这类新知识。在研究创新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应积 极关注并参与教育系统中的创新与改革,时刻关注教师教育领域内的创新,在研究中运用新出现的方法、技术与理论,不断更新补充自身的理论体系。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必须保持着发现创新的眼光与进行创新的意识,密切关注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创新与改革,紧跟时代的步伐。

五、结论与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开展了关于教师教育者的相关研究,对教师教育者的能力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但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国外高校教师 教育者的四维能力结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理解师范生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提升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者在对师范生和其他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上不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意识到二者课堂教学应有的差异性。教师教育者虽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某些教学行为的特征,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哪一教学行为是为了达到哪一教学效果而做出的,没有清晰地将具体的教学能力细分归类。在教学能力上,教师教育者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准教师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两类目标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等,利用教学环节建立教学框架,做到以准教师为中心,增加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其次,教师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教学示范能力,这是高校教师教育者与高校其他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主要差异。对于教学示范能力,教师教育者应明确作为示范者的职责,既教学又要示范教学,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准教师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从中学习到所需的技能,而且要跳出教学过程对教学行为加以解释,让准教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地传授给准教师。

(二)理解教师教育过程的文化交互性,提升教师教育者的组织管理能力

现阶段,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围绕着教学和科研展开。组织管理的参与度普遍不够。为改善这一现象,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要加强与准教师、教师教育者同事、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听取来自多方面的意见,整合多方面资源为准教师的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者要组织联合行政层面的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制定关于制度、规定等问题。再者,由于准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其文化背景也各有不同,高校教师教育者要善于鼓励准教师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鼓励准教师多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传授给准教师如何协调未来中小学生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能力。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教师教育者要与准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与情感联系,帮助准教师形成这种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并且在人际沟通交往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做到言行一致。

(三)理解教师教育过程的多元主体性,提升教师教育者的共同体建构能力

培养准教师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应动员多方力量建构教师教育机构内部、外部共存的共同体。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中,首先,教师教育者要尝试和准教师的家长建立起合作共同体,加深家长对准教师学习的了解程度,使家长参与到准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家长与准教师的沟通交流;其次,教师教育者应和准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建立关注不同领域的学习小组,使教师教育者与准教师能够在共同体这一平台上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互助、分享;最后,与教师教育者同事建立共同体,就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与规划,关注教师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在高等教育机构外部,首先,要完善与中小学的U—S教师教育共同体,鼓励高校教师教育者进入中小学增加基础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教育者进入高校参与教师 教育项目的研究;其次,与国内外的学者、组织机构建立起在线网络共同体,及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打破学科、地域上的限制,将合作的范围扩大。

(四)理解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升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教育者的成长道路是一个缓慢的、不确定的过程,教师教育者关注自我的专业发展能力是推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化的基础。高校教师教育者应强化专业敏感性,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师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自觉感知教师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动态、新变化,将最为关键的部分整合到自身的专业知识框架中;并且组织教师教育者同事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致力于丰富扩充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以后的教师教育者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此外,教师教育者无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专业学习,都要基于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这两个原则,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有意识地反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