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怎样进入新时代,都要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发展路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与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进步和飞跃同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经济社会的转型、科学技术的革新、教育体制的变革都将转变教育的发展方式,也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5.7,正在快速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公平与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就要首先梳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实施“双一流”高等教育政策的过程中,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将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我国以往有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研究偏向于研究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具体性要素,在归纳、总结、升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总体性思想体系和行动路径上缺乏宏观和中观的阐述和理解。朱旭东认为(2018),从多维角度理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对归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因此,笔者集中梳理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总结分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和发展趋势,勾勒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大致经历:萌芽阶段(1978-1989)、雏形阶段(1990-2000)和深化阶段(2001-2018)三大主要历史发展时期,涵盖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在大学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发展道路等几个关键领域的渐进式探索和全面拓展。
(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1978-1989)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等各方面百废待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和渗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萌芽。在这一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首次提出、民办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特色高等学校的治理模式渐成雏形,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做出了探索性尝试。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构建中国教育战略思想中的首次发轫,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萌芽时期的建设性思想精髓。回溯历史,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首次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道路和方向。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取决于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素质、数量和质量。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7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统稿会上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并对其进行辨析和理解。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 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1988年,《上海教育》第11期发表署名“言实”的短评,题为《素质教育中初中教育的新目标》,这是我国最早在报刊上出现的“素质教育”概念。换言之,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治理动机和行动纲要,为今后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深入拓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和理念性的引导。
2.以“两个补充”为辅助功能的民办教育
“补充多样高校,补充各类人才”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学校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辅助性 功能。改革开放初期,民办高校作为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时期的补充形式具有历史性意义,也 是时代需要。从“补充多样高校”的辅助功能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鉴于我国公立高校招生名额较少,社会上各种高考补习班层出不穷。民办社会 大学作为我国早期民办高等教育的雏形,是以“高考补习”和“自学考试辅导”两大主要形式出现的。在 民办社会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办高校是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和黄河科技大学。从“补充各类人才”的辅助功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重心任务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集中力量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因此出现了各类人才短缺、匮乏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公办高校招生名额有限,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供给的迫切诉求。因此,这一时期,民办高校是以“职业培训”的形式发挥其主要教育功能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办社会大学有北京中华社会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太原中医业余大学等。但 是,这一时期的民办社会大学尚未被纳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也不能颁 发正规学历文凭。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 学。”因此,这些为了“补充多样高校,补充各类人才”所举办的具有辅助性功能的民办社会大学逐渐形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雏形,并获得合法地位。
3.以“双向监督”为治理原则的大学领导
“党委领导性监督,校长负责性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领导治理模式。在中国大学管理体制中,党委在大学治理中的政治绝对领导性和方向性决定了大学校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方向、路线和原则。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既存在着治理协作伙伴关系,也存在着相互监督制约关系。回溯历史,我国高校的领导治理模式经历了由校长负责制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转变和调整。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施校长负责制度。截至1989年年初,我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全面实施了校长负责制度。从校长负责制过渡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反映出我国高等院校治理中的绝对的政治领导地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型管理体制,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各个高校所采取的校董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有鲜明的本质性差别,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建立本土管理体制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导力。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开始萌芽,这些本土化的探索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诉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1990-2000)
1990年以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雏形形成阶段,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的规范化、法治化;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和明确;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初步确立。
1.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明确化、体系化
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进入了雏形形成阶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意义的阐述和理解体现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雏形形成阶段的探索和决心。回顾素质教育在雏形形成阶段的演进历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强调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该《意见》也是第一次以政府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总体来讲,素质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以及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定型,形成具有规范性的素质教育体系。
自1990年以后,我国民办教育管理步入规范化、法治化发展阶段,为构建、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性支撑。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首次提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6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确定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的原则、内容和方法。1992年,《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走向了规范的发展阶段。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出台代表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管理和依法办学的发展阶段。
3.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初步明晰化、概念化
进入雏形发展阶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初步明晰化和概念化。这一时期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可以归纳为:“以公有制高等院校为主、民办高等院校为辅、多种形式的社会高等院校并存的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高等学校办学结构,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集中全国力量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也反映出党和国家掌握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动权和领导权的绝对意志。在中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民办高等院校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补充和辅助支撑,同时,鼓励社会各层面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等院校,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尤其是要大力举办社区高等教育和老年高等院校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表达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普通高等院校的诉求。1999年,经济学家汤敏《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一倍》一文的主张被国家采纳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大学开始全面实施收费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稳定的组织结构也受到了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影响。总之,我国公有制高等院校政策的不断完善,使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逐步明晰化和概念化。
4.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初步目标化、系统化
以“211工程”“985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建设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初步目标化、系统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雏形形成阶段相继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是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关键举措,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建设项目逐渐迈入由政府政策牵引的追赶型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大致如下:1992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高等院校”战略规划,“211工程”建设由此发轫。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我国新时期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工程,并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由国家主导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1998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同年,中共中央决定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落实。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对高等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 因此,以“985工程”“211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建设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初步目标化、系统化。
(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深化阶段(2001-2018)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阶段,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治理的根本,把“中国特色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课程核心,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1.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阶段,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我国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我国几代党的领导人共同确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是指“树立德业”,“树人”是指“培养人才”。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总结和概括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精神和内在价值,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理念。
2.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治理的根本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的根本。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党政权责划分、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扩充。 换言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调的是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本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院校管理体制与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精神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因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制的根本。
3.把“中国特色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课程的核心
“中国特色通识课程”是指以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通识课程和教学体系。中国特色的政治通识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髓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总结和归纳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历史,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实践等问题。中国特色历史文明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展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通识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课程核心内容的奠定和确立。
4.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战略目标,是新时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和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建设高等教育世界强国的决心和魄力。2015年,国家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开始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一起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当中。同年,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制定了落实“双一流”建设的政策。2017年,我国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正式全面实施 “双一流”建设。同年,《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一时期,“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建设)是我国为了实现教育强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历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是:以循序渐进为演进特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张弛有法为演进特征,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
(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特征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是根植于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之中,升华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之中,这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路程。这一演进特征可以归纳为: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
1.循序渐进: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可以概括为循序渐进,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 “立德树人”为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秩序”,“渐进式”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本土化构建和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确立和发展显示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萌芽、雏形形成和深化的更迭。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提出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这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萌芽时期的建设性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雏形形成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体系构建,体现了这一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深化立足于“立德树人”建设,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循序渐进发展特色是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
2.张弛有法: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
张弛有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张”体现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向世界高等教育的榜样性学习和借鉴,以“双一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攻内容;“弛”强调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内部教育结构的纵深发展,以民办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织多样化发展的辅助类型。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历程来看,民办高等学校所具有的 “补充多样高校,补充各类人才”的功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建设的辅助性功能。在雏形形成阶段,我国民办教育管理逐步规范化、法治化,为构建、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深化阶段,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逐渐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主攻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张弛有法发展特征是以“民办教育”为辅助形式,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内容。
3.内外相承: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还可以总结为内外相承。“内”是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为舵手,“外”是以党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为方向。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萌芽阶段,“党委领导监督,校长负责管理”是中国特色大学领导治理模式。在中国大学管理体制中,党委在大学治理中的政治绝对领导,决定了大学校长在日常管理业务中的方向、路线和原则。在雏形形成阶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体系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特色思想政治课程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通识课程和教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通识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总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是内外相承,是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
(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趋势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
1.由单一走向多元: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的演进趋势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发展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回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从素质教育发展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演进历程。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涵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注重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想走向包容性、多元性、个性化、人本化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想。
2.由数量走向质量: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演进趋势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是由数量走向质量。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从民办教育的正规化、法治化发展到建设“双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政策实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未来人才培养由追求数量和规模,走向了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全球学习能力等高质量的未来世界型人才。
3.由模糊走向清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的演进趋势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发展趋势是由模糊走向清晰。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由“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发端,经历了高等教育的萌芽期、探索期和深化期,逐步走向了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构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战略,以及传播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声音和影响力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格局。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经验与价值
当前,我们所取得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经验、成果,是对改革开放40年的高等教育本土化探索的结果,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验积累的总结。伫立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演进的历史节点上,总结、归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经验与价值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继往开来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己任,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关键经验;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责,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以落实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己力,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核心经验。
1.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己任
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己任,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关键经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是根植于追求民族复兴、国家独立和富强的中国梦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萌芽阶段(1978-1989)、雏形阶段(1990-2000)和深化阶段(2001-2018),涵盖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大学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发展道路等重要议题,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中是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核心使命的。
2.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责
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责,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扎根中国办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中,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责,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特征,即以循序渐进为演进特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张弛有法为演进特征,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
3.以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己力
以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己力,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核心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要选择: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新策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历史演进的阶段更迭的划分和归纳,客观上再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恢弘的历史画卷。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价值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其历史性导向、使命性导向、时代性导向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性、使命性、时代性价值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验发展的内在结晶。
1.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导向的价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导向价值。从历史性价值和意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阶段更迭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教育里程碑,也是继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坐标系。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传承,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和未来前景。
2.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使命性”导向价值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具有使命性导向价值。从使命价值和意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严格遵循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价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理念,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加强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绝对领导和指引。因此,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科学研究、顶层设计等方面都高度紧密地以国家立场和人民利益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使命感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模式。
3.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时代性”导向价值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具有时代性导向价值。从时代价值和意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变革过程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新征程的时代变革诉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结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构建是中华民族时代奋进的重要篇章。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历程、演进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在解构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路径过程中,对中国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范式、思想范式、实践范式的重新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行动范式重构的历程。换言之,从库恩范式理论视角出发,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更迭,对中华民族塑造自身教育话语体系具有历史性、使命性、时代性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