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转型社会呼吁教师教育实现发展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综述

时间:2022-09-26  来源:   作者:   点击:

董伊苇

为了增加全球范围内对教师教育的交流,凝聚共识、分享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于2021107日举办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主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与会学者利用自身经验、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对教师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学者们首先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变化角度入手,分析了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动力来源。其次,不同国家 的学者调研了所在区域的教师教育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最后,与会学者讨论了不同国家、地1区之间的教师教育模式,主张通过国际协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全球教师队伍的成长。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转型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202110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办的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 心成立仪式的一个构成部分,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同步进行。论坛通过视频播放、在线演讲与线下报告等多种形式,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收集和分享来自全球的教师教育经验与挑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终身学习和持续提升,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教师教育需要正视当前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的二十年当中,人类社会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教师获得了多样化的职前学习和终身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不稳定因素如疫情等新问题也给教师职业带来更多的挑战。与会专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必要性和价值展开了讨论,认为应对上述挑战的核心在于教师教育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Getachew ENGIDA指出,教育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甚至超越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教育系统得以在工业国家率先建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总体来说,现代教育体系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相吻合,并服务于其所属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均出现重大变化。相应地,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也需要作出改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并确保它符合当下世界发展的目标。其中,教师群体的教育和发展问题特别值得重视,教师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也是教师教育变革亟需面对的一个核心议题。自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我们今天可以生活在一个可持续发展时代。当前世界仍然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如疫情、社会冲突、环境危机等。教育事业可以而且必须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解决方案。ENGIDA特别强调了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认为可持续教育的核心在于要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他认为,一方面,科技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当代社会的学习活动可以超越时空和地域限制,以各种方式去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能够为所有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力量,应该被视为一种持续升级的事业。一个国家能够作出的最有力、最持久的投资莫过于教育其公民。而教师作为教育的推动者,是改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不仅要帮助教师思考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他们有充分的专业竞争力和成长能力,以便应对各种未来挑战。显然,这种专业竞争力和成长能力的获得过程并不容易,教师教育需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理念。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玛丽·卢·富尔顿教师学院的Robert C. KLEINSASSER教授是国际顶级教育期刊《教学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的联合主编。他从学术期刊主编的角度出发,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年中教师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国际同行的一项基本共识是,教师的专业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的过程。要成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很多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然而,当前的知识体系更新快速,教师群体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即使缺乏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的地方,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去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学习的具体渠道理应并且已经变得多元化,包括互联网教育平台、综述性论文、教师发表在社交媒体上的新发现或者心得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植根于特定的教育政策环境,也需要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不断倾听国内外同行的声音。他呼吁多方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加正式、开放而专业的培训体系,增强政府及其附属的教育机构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在报告中指出,教师职业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世界各地的学校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无处不在,教师教育也需随之改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数字化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形式、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师教育需要在知识技能储备、教学方法方面为未来教师提供新的内容。整个教育界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凸显教师的价值,从而能使其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二、多元化社会发展推动教师角色变迁:教师教育需要重视社会情感技能

随着社会融合和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很多学校的学生构成在性格、家庭背景、族裔等方面也日渐多样化。社区环境的日趋复杂,对教师的社会情感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 SCHLEICHER报告了经合组织刚刚完成的“社会情感能力调查”(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从学生层面提出社会融合对学习内容、教育方式的新要求。报告特别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情感技能的性别差距也在变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青年的转折阶段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为男生和女生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方式。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社会情感技能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业表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韧性与好奇心更强的学生,数学成绩也会更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不断促进学生变得更有韧性和坚持性。关键策略包括: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交技能,促进他们好奇心的发展;鼓励学生有效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方式,使其能够不断学习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基于部分社会福利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学业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对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意和好奇心两个方面。显然,这些社会情感方面的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成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教师更加需要具备支持低社会经济背景学生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拥有更高的幸福感,为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乎教育,更是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责。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我们不仅应当要求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更应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为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Karen EDGE教授特别强调了教师的包容性,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提供更多的工具和资源。在一个教育系统内,教育资源应当尽量平均地分配到各个社区。即使是在低社会经济背景的社区中,教师也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培养教师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教育学生。在每个学校中,同样需要创造一种友好的工作氛围,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来支持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理事长Robert FLODEN教授的演讲与上述观点一致。他详细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在过去20年中的变化情况,包括:教师队伍的种族结构变化、学生构成的种族结构变化、民众对于教师期望的变化。他的演讲以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为例,论证了教师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认知、社会情感、伦理发展)是真实存在的。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美国社会对于学习科学、数学、社会科学,以及早期阅读等方面的教育期望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整个社会和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做更多的事情,帮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帮助学生去有效阅读,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来支持他们去培养一个更具文化多样性、种族多样性的学生群体。Robert FLODEN教授特别强调,要让少数族裔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当前,美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的种族分布与学生群体中的种族分布并不一致,学生群体呈现更大程度的种族多样性。这一师生差异会使得少数族群的学生,缺乏具有文化相似性的教师作为行为榜样。同时,少数族裔学生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更少有机会遇到好老师,教师分布的均衡问题是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

Robert FLODEN教授的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大多数地区的教师具有本地化特征。一种可能结果是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拥有教师资格的预备教师与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岗位需求之间有一个错配,这种教师资源流动的区域阻隔是导致教育质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拥有证书的预备教师通常并不分布于急需教师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如果想要提高教育质量,除了吸引外部人才,更重要、更实际的一个途径便是为本地的潜在预备教师提供受教育机会。遗憾的是,当前的政策环境并不支持教师队伍的区域和校际流动,单凭就业市场的人才流动驱动机制无法保证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公平。Robert FLODEN教授 也关注到了地域等外部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当我们考虑职前教育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时,不仅需要考虑教育本身的内容,也要将外部因素考虑在内。例如,预备教师将要进入的学校和地区的特征。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所在的学校和地区环境的特点,对教师流动、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以及教师将职前教育和职后经验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思考教师教育环境变化以及如何应对变化的同时,也要确保教师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期望和能力。教师教育者需要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来提高未来教师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校际流动能力和职业留任率。

三、教师素养的提升催生专业自觉:教师教育需要专业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并不仅仅来自外部社会,教师自我更新、持续提升的意识和需求同样值得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教育创新和技术发展部主管汪利兵博士,在亚太地区9个参与国家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严密的顶层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驱动力仍然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常用的策略仍然是通过考核或者教师资格证书的重新认证来引导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将继续教育视作教师福利,为数众多的教师处于一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教师参加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显著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效果。

教师教育应将教师的专业特性考虑在内,既要涵盖理论性的学术工作,也要将操作性的职业工作融入其中。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并重是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路径。基于对亚太国家的教师教育培训展开跨国比较研究,汪利兵博士以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发的“教师能力框架”为例,将教师教育重点分为四个部分:学科知识、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这一框架展开对教师的培训。在特定政策环境下,教师教育既要考虑教师教研能力,也要兼顾科研能力。无论是教育项目的专业认证,还是教师自主学习的支持体系,都应该在统一的标准和框架下进行,尽量避免教师学习的碎片化和无序状态。汪利兵博士认为,我国教师教育以大学为主、进行集中培养的模式值得推广。未来的改革重心是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同时,中国教师教育一直存在科研、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从教师教育的初衷来看,应使教研和科研成为一体,让好教师“会教书”的同时能够体现出较高的研究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对当前的教师教育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教师职业蕴含大量德与智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通过对实践的反思与批判将各种学习内容转变成现实能力。卓越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群体的教育理念。教师职前教育除了要尽可能多地教授学科知识,更应教会师范生获得新学科知识的方法与路径。同时,也需要教会师范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教育学转化的能力,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形成超越知识本身的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应确保自己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能力与认知加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强大的科研能力。与其在职前教育中增加大量的时间让师范生获得实践的经验,还不如增加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探寻,并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在传授学科知识,也是在改造知识,使得学科知识更易于传授、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科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学科知识越深奥,对教育知识的需求也就越大。一线教师不仅需要充实学科知识的内涵,更需要丰富能够进行深度教学的教育知识。

周彬教授认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针对性和改进的持续性,将中国教师教育路径分为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在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是生成教学所需的产品和工具,而不是掌握更多的教育信息技术。在提供专门培训时,应该重视针对教学实践去提供更多用于开发教学产品的信息技术,让教师学会更便捷地使用,从而更快、更好地推动教学信息化。教师教育质量的系统提升不可能通过高等教育体系对师范院校的贴牌来实现,教师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教师教育知识的创造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要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之中,从基础教育改革中生成教师教育知识、课程和标准。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王洁教授关注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并将其分为三类:第一,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第二,有计划的业务学习;第三,探索性实践。这些路径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探索性实践需要着眼于问题解决,既没有确定的路线,也没有既定的问题,而是发生在日常的校本教学研究。教师有效学习涉及四个方面,包括:聚焦内容、主动与合作学习、持续性、基于校本。据此,她提出行动教育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式,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1)三个关注,包括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关注新概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关注学生有收获的行为调整。2)两个反思,包括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3)以课例为载体构建教师与指导者的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学研究。

四、结语:博采众长,只为百年树人

20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体系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因此,相关的国际经验分享十分珍贵。Robert C. KLEINSASSER教授特别强调教师教育研究者在谈论教学时,应当进行深入观察和体验。他总结了三个在国际范围内引起激烈探讨的教师教育话题:教师的准备、适应和职业选择;教师的日常实践和应对行为;教师的合作、学习和变革。方法论的变革已经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特征。Robert FLODEN教授强调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性。在过去20年中,美国政府增加了大量的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然而,在职前教育部分,并没有成熟的体系。超过一千个不同的机构提供职前教师教育,包括多种不同的培训模式。研究人员从美国实际出发,提出“不断地提升教师群体的多样化程度,采用更为丰富的激励措施,支持更多教师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落户上海,为我们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参与全球治理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为国内外教师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交流渠道。通过分享和倾听来自全球的教师教育经验,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献言献策。全球教师教育论坛是该组织系列论坛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20218月举行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和11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家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共同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侧重于推广世界各国的成熟经验,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侧重于发掘中国模式的世界价值,“一带一路”国家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侧重于积累和分享发展中国家的成长经验。通过深入的合作研究和信息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致力于在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同时,帮助更多教师成长为卓越的教育家。

来源:(《比较教育学报》202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