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精准扶智任务 助推凉山教育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
一、项目背景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公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及其对口支援地区的通知》(教师司函〔2018〕7号)的工作部署,华中师范大学成为承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以下简称“培训平台”)任务的单位之一,对口支援四川凉山州,旨在提高中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我校整合多部门优质资源,以教师教育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以教育信息技术大中小学专家为主体的强有力的工作团队,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互利双赢”的原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师培训研修服务平台,以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凉山州经济社会服务,为“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二、项目建设目标
在资源汇聚、模式创新、机制改革、成果转化方面,成为国内领先、综合性、交叉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平台,结合“三通两平台”,以精准的靶向式培训,在凉山州中小学(包括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起到关键性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凉山州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数字化教师、教育领导者和一批示范校,助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培训内容设计
培训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根据培训目标的定位和培训对象的需求来设置,并进行模块化组合:
模块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模块二: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提升。
模块三: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应用。
模块四: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模块五: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研修。
四、项目实施开展情况
(一)组建严密管理体系
我校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工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夏立新教授总负责,教师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部门通力协调合作,积极调动学校优质资源,多次召开专项工作研讨会,对各项任务分工作了明确的布置;同时组建强有力的管理、教研和技术团队,形成了领导组、工作组、专家组的培训组织体系,确保创新平台结构合理、培训有质、创新有力。
(二)积极开展训前调研
在多名校领导与专家团队于2016、2017年先后率队赴凉山州调研基础上,2018年3月,我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领导带领5人工作组赴凉山州实地调研,与昭觉、普格、喜德教育局领导和凉山州教育局领导做了深度交流。2019年6月,副校长夏立新率领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共赴凉山州开展创新培训平台建设推进工作。2020年因疫情影响,我校通过网络问卷、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对2019年176名凉山州参训学员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支援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把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水平,明确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形成完备的调研报告和建设方案。
(三)精心组织集中培训
我校从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典型多媒体技术环境运用、教师信息检索能力、数字资源创作、学科专用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信息化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开发培训内容,确定了五个培训模块。充分发挥凉山州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组建校地结合的培训和学习共同体。2018年11-1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顺利完成凉山州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两个项目共计120人的培训工作;2019年7月和11月在凉山州西昌市顺利完成全州127名高中校长和49名种子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培训过程中,既有专家教授的理论引领、一线名师的实操指导,还有名校、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培训基地现场观摩体悟,使学员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和教研方法,共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水平,较好地激发了凉山州骨干校长和种子教师的参与和示范影响作用,以此带动全州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来自库依乡中心校的阿西木呷老师说:“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这就要求教师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来自永乐乡中心校的沙马古哈校长说:“通过培训,深感学校和自己与当今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差距,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只有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新事物,学会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四)开发线上培训平台
为支持凉山州对口支援任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专门开发了一套教师研修培训服务平台。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发布培训活动,管理培训学员、提供培训资源、开展培训教研,参与互动交流、记录培训过程、查看学情报告等。
教师研修培训服务平台面向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员、培训班主任、工作坊坊主和培训项目管理员。
通过构建线下学习和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增强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培训研修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的同步提升。
(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我校充分整合多方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现有资源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在承担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中积累的一批高质量培训资源;针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和教育均衡发展开发的一批教师培训数字化资源以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及其它教育平台汇聚的大量案例资源。同时与教育信息化的行业企业协同合作,通过招标方式引入第三方资源,确保培训资源的优质足量与有效供给。
目前,我校已建设了10门符合凉山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每门课程都包含文本资源、PPT资源和视频资源,提供了课程性质与定位、学习目标、学习指南、课程大纲、学习日程表、课程知识图谱、作业、练习与测验、课程答疑、课程讨论、课程资源解读、课程案例解读等文档,结合案例教学,重点讲解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知识点,助力一线教师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六)推进示范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我校与凉山州冕宁县、昭觉县、布拖县、盐源县等地签署了《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凉山州冕宁县第一中学、昭觉县勒尔小学、凉山州民族中学等一批示范学校,开展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与模式研究,整合推进县域教育精准扶贫与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县域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探索了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在帮扶过程中,我校依托互联网,构建了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小和教学点为末梢、虚实结合、城乡一体的“双轨混成数字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结构;构建了大学(U)、政府(G)、企业(B)和中小学校(S)四方协同的信息化推进农村教学点发展新机制;形成了“扶志、扶教、扶学”三位一体的帮扶形式。
我校积极探索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有效政策,向国家和省级政府递交了关于教育信息化支持农村教学点发展、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育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10份,提案议案7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其中,在教育信息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现代化、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刘延东、孙春兰、蔡达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为国家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