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教师报发布2023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十大关键词”,分别是:“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国优计划”“协同提质”“准入查询”“双名计划”“科教协同专项培训”“国家银龄计划”“国家级改革试点”“‘双师型’团队建设”。此次教师队伍建设“十大关键词”推选,由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周刊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完成。
一、教育家精神
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代表,希望优秀教师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易凌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在内涵上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论述具有延续性与一致性,也是对一代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
教育家精神是一座灯塔
黄浩:教育家精神是对历代师者躬耕教坛、矢志强国精神的凝练与升华,犹如一座精神灯塔,照耀广大教师前行之路。诚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涵养教育家精神,时时提醒自己坚定理想信念、秉持道德情操、增长育人智慧、保持躬耕态度、筑牢仁爱之心、坚持弘道追求,是每一个教师“应为”与“可为”之事。
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是2023年教师工作战线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教育部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全国各地教育系统也组织开展各类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宣讲活动。
教师应担当起神圣社会责任
易凌云:“躬耕教坛”凸显的是教师岗位职责,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培养、用爱浇灌,以德性为先,以能力为根,以情怀为本,以大爱为魂,真正能够躬身入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强国有我”昭示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担当,人才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民族复兴之大计,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追求,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国家才能汇各地良贤而用之。
让教师收获尊严与幸福
黄浩:时代越是向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突出,教师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中国教育取得的傲人成绩,正是缘于1800万教师潜心躬耕教坛、兢兢业业忘我付出,他们值得被礼赞。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下,我们更应不遗余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教师爱教、乐教的热情,让教师感到尊严、收获幸福。
三、国优计划
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计划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30所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
易凌云:“国优计划”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步,必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战略支撑。通过有组织地推动高水平大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有助于优化师范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层次,深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教师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教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质量。
“国优计划”有三重意义
黄浩:“国优计划”出台具有多重意义:其一,对于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二,这一计划锚定培养硕士层次科学教师这一目标,正是抓住了当前中小学高学历科学教师紧缺这一痛点。其三,“国优计划”提出的政策措施如支持双硕士学位授予、实行订单式培养等,将对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四、协同提质
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2022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对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该计划在2023年稳步推进,72所师范院校互派干部教师超过600人,师范生访学交流、跨校培养近900人,培训教师20.3万人次,开放优质课程862门,共享图书馆资源及数据库近800个。
以协同提质促共同进步
易凌云: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不但直接支持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而且实现了组团院校的共同进步。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激发师范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师范院校的协同治理,整体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聚焦每所薄弱院校的关键需求、对接高水平院校的发展优势,完善协同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实效。
彰显中国社会制度优势
黄浩:我国县乡一级中小学教师大都由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但长期以来这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整体水平不高、发展受限,在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批师范院校亟须换挡提质,否则难以适应各地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实施的。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各项工作在今年得以更大规模开展。这场声势浩大的帮扶行动把72所院校、22个省份以及相应地市资源整合起来组团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五、准入查询
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旨在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夯实教师队伍质量,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融入教师招聘引进等环节。
对触碰师德师风红线零容忍
易凌云:推进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平台上线使用,是对触碰师德师风红线零容忍。推动查询平台应用,以信息化、数字化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加强教职员工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既是屏蔽害群之马进入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也是净化校园环境、保护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然之举,更是对社会要求防范和严惩道德败坏之师的积极回应。
让“放心的人”来育人
黄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惜将最耀眼的光环、最具美誉度的称号加诸教师身上,但什么样的人担得起“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谁能加入“灵魂工程师”的队伍?教师的工作性质是育人,工作对象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是需要受保护的特殊群体。只有让“放心的人”来教书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双名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并于2023年2月开班。本次培训,教育部从全国遴选了300名教师和校长作为培养对象,遴选20家单位作为培养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连续性系统化培养。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易凌云:启动“双名计划”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双名计划”对于健全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人物”
黄浩: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是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是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力量。“双名计划”抓住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人物”,通过精准发力,让这支代表中国中小学教师最高水平的队伍接受高层次培训,使之“更上层楼”,将产生广泛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更多校长、教师争做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
七、科教协同专项培训
今年以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携手,科教协同推进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全年组织实施了五类培训活动,共举办35期培训班,3800名中小学教师线下参训,生成数字资源同步在智慧教育平台播放。四部门还共同启动了“院士师范院校行”活动,通过院士专家走进师范院校作科普报告等,普遍提升未来教师的科学素养、工程素养。
为科学教师全面赋能
易凌云:推进科教兴国,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爱国情怀深和具备科学家特质的“国之大者”,需要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和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通过开展科教协同,聚焦教师科学素养的多元需求,整合各单位的优势资源和特色项目,协同科教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科学教师赋能。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大科学教育”
黄浩: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首先要“加”科学教育的参与主体,科学教育的一面是科学,另一面是教育,开展科学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还需要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科协、科技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事实上,今年以来,一个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正在慢慢成型,其产生的正向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八、国家银龄计划
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文件提出,经过3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
发挥“种子作用”和“智库功能”
易凌云:“银龄计划”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充分挖潜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既有效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优秀师资不足的问题,优化了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也实现了退休教师的社会价值,让他们“老有所为”,各地应充分发挥银龄教师的“种子作用”和“智库功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黄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银龄计划”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一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让更多退休人员重新找到“意义”;二是进一步普及“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有助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三是聘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进行“智力输出”,将有助于薄弱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九、国家级改革试点
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通知》,部署在上海市、山东省、青海省、福建省厦门市等省、市、县10个地区开展周期三年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投石问路”凝练改革经验
易凌云:在我国东中西部分省份的10个地区开展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旨在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投石问路”,积累地方教师队伍治理经验和改革思路。通过地方改革试点,科学评估改革成效,凝练改革经验,汲取成功有效的改革经验,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实施。
“啃”下改革“硬骨头”
黄浩:教师培养发展、师德师风、综合管理、待遇保障等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难点,教育部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正是鼓励推动各地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啃”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硬骨头”,助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十、“双师型”团队建设
今年以来,教育部组织首批12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验收,遴选确定第三批立项(培育)建设团队147个,选派团队骨干教师969人参加“工匠之师”赴德研修。启动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辐射带动职业学校教师、校长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互聘兼职,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推动“双师型”教师提质升级
易凌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自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我国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等各方面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推动“双师型”教师提质升级。其中,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的培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等都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好老师
黄浩: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强烈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客观而言,过去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尚有一些短板,如青年教师缺少任职前的历练,专业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待遇不高等。期待随着职教“三名”计划等文件出台与“双师型”团队建设加速,职业教育领域将涌现出更多“四有”好老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