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探究心理学科服务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用路径

时间:2017-01-06  来源:教育研究 2016年第10期   作者:朱金卫 霍涌泉   点击:

探究心理学科服务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用路径

朱金卫 霍涌泉

[摘 要] 师范教育的兴起为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教师教育体制与使命的有效实现对心理学科提出了新需求。在教师教育体制下,需重新认识并遵循心理学科的性质与发展规律,巩固以怎样培养人为根基的传统心理学研究方向,继续发挥心理学科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强化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寻求教师教育与心理学科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新路径,提高心理学科服务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师范教育;心理学科;教师教育;变革转型

[作者简介] 朱金卫,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西安 710100);霍涌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 71006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师范教育打破以往的封闭性、单一性的定向培养模式,转向开放性、多元化发展的教师教育轨道。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综合化”并向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发展的新进程,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兴起了创办独立的心理学院发展热潮。历史地看,中国师范教育的兴起为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当前,师范教育的职能、内涵和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急需心理学科的持续改革创新以适应教师教育的新需求。心理学科的创新发展既要依托师范教育教学体系来巩固原有的根基,继承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传统特色;又要在心理学科的应用领域积极开拓新的空间,更好地提升为教师教育发展服务的水平。

一、师范教育与心理学科发展

在中国的师范教育模式变迁过程中,清末民国时期经过了效仿日本的“定向型”模式,继而再到模仿欧美的“混合型”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转而移植苏联“定向型”模式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则走向了借鉴欧美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回顾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师范教育的勃兴为我国当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开辟了空间,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共同发展中国的师范教育初创于 1896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滥觞于1902 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904 年重新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分为初、优两个等级。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要讲授“心理学之大要”;而在《奏定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优级师范学堂的公共科和分类科都要将心理学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中在分类科中第一学年设置普通心理学课程,第二学年设置应用心理学课程,另在加习科中设有实验心理学课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中则明确规定:“预备进入经学科、文学科、政法科、商科等大学者”,在第二学年务必要学习心理学课程,但其中有志于从事中国经学的学习者,可以免修心理学课程。而且,这两个章程以及之后的相关章程都明确规定师范学堂要开设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中要加入心理学内容或独立设置心理学课程,并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做了详细规定。

1905 年,北洋师范学堂监督李士伟起草制定了《北洋师范学堂章程》,在《北洋师范学堂专修科教授预定案》的《专修预科心理学及辩学教授细则》中对于心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做了明确规定:“心理学及辨学教授之目的,在使明人心活动之理,又使知思考之性质及法则,以资自己人格之修养,示推理研究之方途,兼为理解正科教育学之预备。”同时还提出了教授所用的材料:“总论:释心理学附辨学义,心之体与用,意识、注意、心之所在,心身之关系、知、情、意、生初之心、遗传心之发达与外部之境遇。各论:知——感觉、知觉、记忆、同化、想象、思考、概念、断定、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学问研究法。情——感应、情绪、情操。意——冲动、本能、欲望、意志、行为、习惯、品性、人格、自我、克己、气质之变化。”这些心理学课程在师范院的规范开设,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心理学科的认识和重视,并从制度上保证了心理学课程在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实施,提高了心理学学科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近代心理学科之所以与教育学科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一是受赫尔巴特以心理学科作为教育学基础的理论观点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二是从师范教育传入中国的过程来看,心理学与教育学是融为同一学科的;三是教育实践的开展需要心理学科的支持,而心理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活动。

(二)师范教育助推了心理学科的发展

设置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如果忽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师范教育就不具备发展的独特条件,缺乏生存竞争力,其培养的人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透彻地分析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对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影响:“中学校专发达个人之心理,不及师范学校兼讲教人方法,能体察儿童之身体心思如何发达,得善诱之长,据施教之本,故曰,教人如何治病,惟医者能知病源,惟师范生能明教也。”可以说,师范教育为我国心理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力量和成果应用等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最早传入中国的心理学著作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师范院校心理学教学的需要,且绝大多数是作为师范教育的教材而使用的。20世纪初,基本形成了包括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心理学的教学目的,由作为哲学的附庸和工具,变为培养能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或教育实际问题的学生;提出了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的心理学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来单纯的讲授法,重视心理学学习中实验方法的掌握,以体现科学心理学科的实验性和操作性。“五四”以后,留学欧美专攻心理学的学者陈大齐、郭任远、汪敬熙等人相继学成归国,在师范院校和大学的教育系、心理学系或教育心理学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把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将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成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发展的方法论先导。在师范教育发展的土壤里,这批学者起到了心理学观念更新者、理论传播者、实践耕耘者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科在专业教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提升,其人才培养规模、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步伐;各省级心理学会、心理研究所大都曾经设立于或仍然设立在师范院校内,这些为发展心理学科而建立的心理学专门科研机构,培养了中国现当代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大量新生力量。

中国近代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他们关注、参与教育活动,同时也都是教育实践者;而且,其最终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对于丰富与完善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经验也有很大裨益。从全部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来看,所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都有相当的心理学根据。“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为根柢。实验教育学者,欧美最新之科学,自实验心理学出,而尤与实验儿童心理学相关。”心理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够为了解学生、实现因材施教提供理论基础。学者萧孝嵘曾指出:“心理学在教育方面之应用——因材施教为教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借助心理学才能圆满解决,因为学习者在各方面的能力必须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确定,而且教学方法亦须根据心理学的原则才能产生充分的效果。其他如课程问题、教师问题、课外活动问题等皆须取决于心理学。”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心理学家都曾积极倡导和躬身心理学理论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正如有学者所言:“我国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到40年代后期,才不过20多年时间。但它的研究,几乎从一开始起就同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实验心理学多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二、教师教育变革对心理学科的新需求

中国现代教师教育体制倡导“师范性”和“学术性”并存,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并进,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并重。教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则是为即将和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教师提供理解客观世界和生命的价值、意义的知识与阐释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下一代在认识、理解、阐释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上提供指导。教师教育体制与使命的有效实现对心理学科提出了新需求。

(一)心理学科研究取向应服务于教师教育内涵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中,隶属于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科已经被打破,但理学院模式下“唯 SCI”学科评价体系让心理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因为心理学科若按照纯粹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必然走上狭窄的道路,显然不利于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心理学科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之宽泛性、涉及内容之丰富性、研究方法之多样性,要求其研究既要有人文科学基础,又要有自然科学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依据心理学科研究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目标,给予其合理的研究定位,是推进心理学科服务于教师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心理学学科研究定位来看,偏重“问题导向研究”取向比较有利;而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下的学科建设,则多偏向于“课程体系”的引领,这就导致了投入的研究力量不小,而收获的重要研究成果并不多的现象。从心理学科研究范式来看,国内大多数心理学者强调实证的、定量化的自然科学范式,而较少关注研究人类的生活、人的价值、文化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心理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从心理学科的研究队伍来看,从事基础研究的力量强,而从事应用研究的力量弱。社会需要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国内学者林崇德也主张,我国心理学要由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转变;我国的心理学科要围绕特定的研究或现实问题,整合不同的研究范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组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协作研究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着重加强应用研究,提高心理学科为社会服务,尤其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其核心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这是心理学科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我国心理学科的研究从选题到成果转化都应呼应教师教育变革对其提出的新需求,服务于教师教育中问题的解决。

(二)心理学科研究范式应契合于教师教育对象的成长

研究范式的革新对学科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的进步依赖于科学范式的革命,而范式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方法的进步。从科学心理学诞生起,世界心理学家都以自然科学的范式来研究心理学科,成为心理学科研究的主流范式。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虽然为心理学科的研究注入了坚强的本体论基础,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就,但其研究结果是没有“人”的心理学。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艰苦地寻求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心理学与哲学主义、人文主义心理学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契合的、整合的、融合的、润和的心理学体系,却始终难得其路而行进。目前国内心理学科的主流研究仍停留在经验和实证层面,研究内容越来越远离教师教育,从而导致心理学科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对象成长的新需求。

心理学作为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其发展既需要自然科学范式理念的引领,又要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自然科学范式的心理学科坚持客观研究、定量分析、一般规律研究等方法;而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心理学科强调内省、移情理解、个案研究、整体理解方法等。心理学科应充分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自的研究方法优点,既要关注研究教师教育对象的普遍成长规律,也要注重心理学科研究范式与教师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实践科学的性质相契合。

三、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科应用路径

教育领域是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与教育相联系的心理学科分支内容丰富、学科分化多元,也表现为心理学科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路径广泛。著名学者张耀翔曾说:“实用学科有需要心理学原理或方法的地方,应用最多的是教育学科。换句话说,心理学最长久最广阔的用途是在教育方面。由直接借用普通心理学现成的结论,教育心理学逐渐做起它自己的实验,解决它自己的问题,不再完全吸收纯粹心理学,无意中反贡献给纯粹心理学一些原理及方法,使心理学知识储备更丰富。”心理学科要在教师教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心理学家应深入教师教育实践开展应用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心理学科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一)巩固以如何培养人为根基的传统心理学科研究方向

我国历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学工作者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研究,离不开心理学家参与教育实验和教育改革活动,任何割裂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关系的观念与做法都不利于教育发展,也不利于心理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科研究是学生高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有力条件,也是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赫尔巴特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且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建议每个人都应了解心理学基础,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都需要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正如有学者所言:“心理学不仅对认识人和发展人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人类科学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美国知名大学几乎均设有心理学专业机构,可以提供心理学高等教育的学校共有 2 988 所,其中可以授予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校共 1 912 所,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718 所,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校 289 所。在日本,心理学教育是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日本心理学会统计,开设心理学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大专院校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等 209 所。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学成为其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科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我们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中,更应注重探索,发挥心理学科的作用。

(二)应用心理学科的新成果强化教师

教育特色当前,教师教育除坚守传统师范教育的“师道”、“师德”、“师表”的价值,还要借势心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新成果进一步突出师范特色与优势,担当起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教师的重任。为此,心理学科面对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应围绕卓越教师培养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在这方面,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改革经验模式值得借鉴。

美国心理学在教师教育改革议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培养普通型和特殊型专业心理学人士,为全美各类学生、学校工作人员、父母以及社会提供“五位一体”的学校心理服务活动。

俄罗斯于 2000 年成立了的莫斯科心理师范大学,这所以心理学为主导的新型大学秉承“科学、教育和实践一体化理念”,将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方法与哲学—人文主义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起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目前,这一新型的师范大学拥有 9位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38 位科学博士、388 位科学副博士、38 位俄联邦教育领域总统和政府奖获得者。该校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声誉。日本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学校心理学的变革和发展最为明显。

日本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搭建起了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支援服务的三级体系:第一级是针对所有学生,对学生发展以及教育上的心理相关问题的援助;第二级是针对刚开始出现上学困难和学习意愿下降的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在教育指导中进行必要的关怀性支援服务;第三级是针对特定学生进行的心理援助。

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为进一步探索国内心理学科如何服务于教师教育发展,急需重点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遵循心理学科的发展规律,探讨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律,优化面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心理学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学科特别是增加应用心理学科的比重及内容,训练师范生掌握教师教育技能,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二是应用心理学科的理论有效指导培养师范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如提升师范生的认知功能、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优化师范生的认知结构等;三是运用心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帮助师范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总之,从心理学科源于师范教育到进一步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促使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学科的功能与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培养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科人才梯队

人力资源队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是一个学科研究水平和未来走向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与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更为急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地创新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心理学会在博尔德召开临床教育与培训代表大会时,提出了应用型心理学家的培养模式——“博尔德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出集研究能力和高水平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心理学家;在学科建设与实践教学中,这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美国开始向以心理学应用为职业定向的学生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同时,为了保证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质量,美国心理学会在本科心理学专业指导意见中把学习目标分为心理学的知识基础、科学探索和批判思维、伦理和社会责任、交流和专业发展。

日本的一些大学普遍注重心理学专业特色建设,或以实验心理学为主,或以临床心理学为主,或以教育心理学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其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比较均衡。随着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日本大学更加重视对课程设置进行修订,并兼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心理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完善,日本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士、硕士及博士培养要求严格。

我国的教师教育兼具“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特质,因此,一方面,不断创新的学术型教师教育应重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心理学科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提升教师教育特色和水平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