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时间:2018-06-11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   作者:陆道坤   点击: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只有基于系统思维,借助科学的设计,统筹各种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这一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包括: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设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制度建设视角下的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课程思政中的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

一、课程论视角下的专业课程思政: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它是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彰显和功能的发挥。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而如何基于课程视角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1.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明确这一概念要从四个方面着眼: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原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背景。二者结合的背景自不待言,因而解决前三者是明确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性问题。第一,从课程到课程思政:内涵的明晰。有研究者对课程定义加以归类,认为大致可分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涉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等。在实践中,课程一词的内涵则更为精准化,比如,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认为:课程应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年级设置学段目标与内容,以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也有类似的使用惯例。总之,无论是概念还是实践标准,尽管存在着诸多分歧和争议,但共同特征也十分明显:强调过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设计,需要循序渐进;强调系统——合理设计总目标,并系统地进行规划分布;注重对象特征——根据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内容、方法和案例设计;关注生成——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都是在合理的引导下,在循序渐进中自然生成的过程。其次,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理。毋庸置疑,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而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不仅仅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核心内容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更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引之下对专业课程等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和激发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课程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基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目的在于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再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和关键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要求、核心内容与专业课程设计相匹配与对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如何结合不同课程、学科、学段、专业、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设计与规划?如何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如何做到生成,即符合生成规律并在生成的基础上实现总目标?

2.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规划与设计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第一,科学取舍,抓住“牛鼻子”。在课程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全面兼顾,应该首先选取基础性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具体到实施的学校和实施的不同阶段,要根据课程自身的成熟程度进行优化选择而不是一哄而上,要根据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从试点开始,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根据的学校、学科等具体情况,形成特色。第二,找准“契合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因此,根据学科的不同和课程的个性差异,找准契合点,建立生成性关系,是课程思政设计的第一要义。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第三,“重点”突出,在“深”字上做足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能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得到全面体现,应该基于前述的“契合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第四,科学规划,凸显循序渐进特征。即综合考虑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科专业特征、课程进度及延展性等因素,对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定,做到既紧贴课程,又科学有序。第五,注重系统设计,保证有效性。所谓系统是指教学内容与评价制度(标准)、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要周详考虑,并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要基于对学科专业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具体制定所要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内容体系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和规划。并据此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教育重点、评价方案和标准。专业课程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维度的培育,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3.围绕课程思政要求系统开发教材及资源体系

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重在“二次开发”——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有机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对教材的深度开发。为此,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谁来推进教材开发与资源整合。科学地看,为保证教材开发的深度和适切性,要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育学与课程论方面的教师、校外专家、学生组成的教材开发组,并基于科学分工与协作的模式加以推进。从顺序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课程的特征,对某一专业课程群能够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

梳理,再按照课程的分布进行部署和具象化,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整体安排。而课程专家所要承担的是对上述设计,从课程运行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角度进行审核和分析,以保证课程的科学运行。作为课程的直接受众,学生的意见往往对课程思政教材的开发具有建设性意义。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教材的开发和资源建设才真正能够落地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要解决开发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和资源体系。实际上,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开发是以教材的二次深度开发为主,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基因式”地融入课程之中,因此首先要开发的就是教材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此外,基于课程特色和学校特色进行校本教材开发、辅助读物开发、延展资料开发也具有重要价值。就资源开发而言,不仅要求基于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音资料的开发,基于学科实践基地和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还要有师生对话式交互资源开发,以保证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相关对话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深度开发要以不影响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逻辑体系和内在有机结构为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师:如何胜任和善任?

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如何使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胜任、善任、乐教、善教,成为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重大课题。

1.思想上的破冰:以专业课的主动性发挥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源动力

第一,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难免存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因此,要帮助教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第二,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作用,帮助其加深对课程

育人要求和价值的理解,明确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只有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精研教材,并加大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将专业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能够帮助其改进教学态度、激发教学热情,进而走向“乐教”。反过来,“乐教”态度的养成,也有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进而成为教学主动性的主要激励因素。

2.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一,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具备系统的运用能力,要通过常态化培训、伙伴式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使其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这是专业课程教师“胜任”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也有其特定的话语系统。相较于生动性、人文性因素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有其严肃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帮助教师以合适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专业课教师“胜任”的重要手段。第三,形成对接意识,推动专业课教师的“善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需要教师能够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主动结合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深度开发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

3.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之维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仅了解其专业知识建构、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中,课程与教材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课程思政是否可行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教师个人积极主动摸索,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课程论专家等外部智慧。第三,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第四,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它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第五,反思与发展能力。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基于问题的反思,借助反思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专业课程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评价?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要落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涉及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帮助专业课教师形成对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思政虽然更为注重潜移默化,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以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等。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用:第一,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作为完整的一门课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都直接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基于对学生评价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教学方法、材料使用、情境创设、学生主动性的调动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以形成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提升教学效能。第二,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价,在专业课领域,其所凸显的维度具有专业特色性,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方面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某一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表现的综合性评价,同样能够引发对该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包括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点是否合适、体量是否合适、结合度是否合适等方面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对于优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点设计、分布等具有重要作用。而基于某一个课程群的反思或者基于整个专业课程系列的评价,往往更能够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思政形成反思,对于优化其结构设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学生发展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对教师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提出了要求。通过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及反思,能够发现课程思政中制度建设的不足,其中包括课程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自身等方面,甚至可以发现教师培训中的不足,从而为完善课程思政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2.科学设定评价主体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很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上的发展归结为哪个方面的工作。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产生叠加效应,很难区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由什么方面带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进行评价,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围绕设定的教育内容,采取特色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这就要求评价的主体应该全面和多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一,评价主体。专业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为辅,通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合力推动开展的。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包含学生本人、班级评价小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实践导师、学业导师等。围绕专业课程思政设定的内容和相关标准,由各个主体独立评价,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形成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归因分割——当然,这种做法难免带有武断性,但为了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以便于不断优化改进,这种分割是必要的。第二,评价主体的评价维度。在实施评价中,也应该根据评价主体而有所侧重并体现出不同视角,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其中,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学业导师更为侧重对学生学业理想、学业价值、未来的职业选择、个人学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知等进行评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更为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的评价。辅导员则更为关注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如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专业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第三,评价结论的合成。当然,无论是哪一个主体的评价,最终必须形成一个合议。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写实性评价,综合形成系统的评价结论。

3.系统开展评价活动

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往往和对课程思政自身的评价是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这种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周详规划。第一,评价的原则。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首先要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应该唯结果,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在评价中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即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第二,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任何课程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情感评价为例,又可以细分为学习主动性、课程自信心、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合作与交流意愿、学科历史感等。因此,专业课程思政也应该基于三个层面开展效果评价,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采取思想发展档案法、关键事件法、评价表法等,其中,思想发展档案法是指为学生建立课程思政档案袋,对于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形成纸质文档存储,便于评价之用。第三,评价的运用。评价的关键环节就是结果的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意义上要远大于评价结果自身。总的来说,评价结果最直接的运用就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结果还可以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

四、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分工协作?

课程思政实施中,作为前提性问题需要廓清的是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即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等问题。

1.科学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第一,理论层面的应然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在理论上既有关联又有区分,二者实际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联系上来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基于专业课程内在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般性原理、要求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扮演了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滋养的角色。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专业课程思政的拓展深化,以提升其教育效果。由此,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更为侧重“点”,以凸显深化之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侧重“面”,以凸显体系化之功能。专业课程思政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往往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则更为突出。第二,实践层面的操作关系。理论上关系的廓清为实践操作解决了最大障碍。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还要为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开发、具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理的运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阐释等方面提供支持,而这种支持是课程思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分工与协作

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参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密切关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对其中的偏离及时作出调整,帮助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层面的答疑解惑。而专业课教师,则应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与学生专业合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深化,讲深讲透。同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往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不具备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深入、跳出说教的窠臼所最需要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实践智慧,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素材支持、智慧支持。因此,在实践层面,基于二者的定位,实现互补互通和高度协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3.专业课程思政(及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及教师)互动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第一,基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本身就是相辅相成和合作互补的关系。因此,二者的合作是应有之义。具体而言,二者的合作不仅包括课程规划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开发等,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等方面。就课程的规划与开发而言,二者的合作不仅对于专业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构与创新也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二者的合作也有利于校本教材开发、专业课程思政专题材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与基地开发等。第二,基于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建立互动与合作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基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监控、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思政活动的更好开展,同时也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体系。而基于教学的合作反思,对于双方改进后续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互动合作模式。两者互动合作的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逻辑,对于其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领域的实践,无疑能够在知识层面、经验层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专业课程教师来说,伙伴式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更能够完善其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教学能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