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着眼于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本文着重探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互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校内与校外沟通,从而拓宽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丰富和发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建立课内外沟通交流机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建立课内外沟通交流机制,研发开放式交流课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操作技能,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学习、采风活动、名师访谈、教研会议、专题研究等诸多形式实现课内外沟通交流机制。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上述实践活动分为三类。
1.自主学习型。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的实践学习环节(如教案的编写、说课稿的编写、教学课件的制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再如组织集体形式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课内学习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拓展性书刊阅读,包括教育专家(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宏彬)专著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著,并及时进行分享交流,拓宽视野,积累实战经验,提高理论素养。
2.合作学习型。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策略,一般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使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3.探究式学习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并不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将其提升至理论高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搭建学科间交互融合的平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掌握有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之上。该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文学概论等;后续课程有:语文教材分析。这些对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融性,如下图所示: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文学阅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本的交流与交融。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使命。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文本,达成美育目标的同时自己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中首先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学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问题的科学。教育学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理论指引着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地运用,理性地分析教育教学当中的种种问题,切记违背教育客观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科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如问题学生可从心理上引导或疏导,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时亦可从心理方面加以引导。
三、构建校外实践体系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的校外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语文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进行实践技能的操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教育叙事、教育日记等形式将实习中的真实情境记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2.教育调查。教育调查属于研究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教师指导为适应性路径,令学生能够及时透过自然、社会和生活确认研究主题,之后令他们在完成各自调研任务的同时,获取丰富的语文课程和教学论实践应用技巧,知道怎样科学、合理地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如定期安排学生走访一些知名的语文教师,熟悉名师成长经历,语文教育理念,完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并为成为名师而努力奋斗终身。
3.汇报交流。实习结束时的汇报交流应常态化,如座谈会、汇报交流会(专题报告式或示范课、公开课等)、师生联谊会等形式,将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反馈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改进校内外实训,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成功走上讲台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阐述的意见必然有限,因此望相关教学主体在日后合理借鉴并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