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模仿学习的阶段、逻辑与实践意蕴
李 森 崔友兴
[摘 要] 教师模仿学习是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多重交往活动。基于时间、空间和水平三个维度,可以揭示出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三维阶段模型:时间维度包括教师模仿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间段;空间维度涉及动作模仿、思维模仿和风格形塑三种类型;水平维度包括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三个层次。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逻辑由知识逻辑、交往逻辑、认知逻辑和时空逻辑构成。在实践中,教师模仿学习能够使教师提升教学适应性,促进个体空间的拓展和教学交往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 教师;模仿学习;阶段;逻辑;实践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模仿就是一种影响,是“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复写”。教师模仿学习是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多重交往活动。在明晰教师模仿学习过程阶段的基础上,对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逻辑与实践意蕴进行理性分析和探讨,既有助于形成教师模仿学习理论,进一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又有助于认识教师模仿学习的实践样态,为教师模仿学习品质的提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教师模仿学习的三维阶段模型
教师模仿学习过程阶段的划分应立足于教师模仿学习实践,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保持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这就需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历时性原则。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阶段应体现教师发展的历程,表现出教师模仿学习的历时性和完整性。二是共时性原则。不同的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阶段应表现出不同的范畴和特征,且同一阶段具有一定的共性。三是层次性原则。不同的教师模仿学习阶段应体现教师模仿学习的不同发展水平。基于此,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阶段可以根据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水平维度划分为三个时期、三种类型和三种水平。三个时期即教师模仿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种类型即教师模仿学习的范畴,包括动作模仿、思维模仿和风格形塑;三种水平即教师模仿学习过程中的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三个时期、三种类型和三种水平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教师模仿学习的阶段模型。(见图 1)
首先,从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时间维度上看,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经历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教师模仿学习的前期阶段主要是指新入职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应对教学初期的焦虑感,对指导教师、学生时代的教师以及周围教师的模仿学习。前期模仿学习一般体现在新手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模仿学习的中期阶段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成长期对专家型教师、教学名师的模仿学习。此阶段的模仿学习主要存在于经验型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模仿学习的后期阶段则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成熟期至退出职业生涯期间对其他教师乃至自我的模仿学习。这个阶段的模仿学习多发生在专家型教师身上。教师模仿学习的时间维度从纵向上体现了教师模仿学习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
其次,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空间维度是从横向角度划分教师模仿学习阶段,即从教师主体模仿内容范畴的视角探讨教师模仿学习的类型。根据教师模仿学习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情况,可以将教师模仿学习阶段划分为动作模仿阶段、思维模仿阶段和风格形塑阶段。动作模仿阶段是教师模仿学习的表层阶段,通常体现在新手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外显行为的效仿,如对他者教学姿势、举止动作、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策略等的模仿。思维模仿阶段是教师模仿学习的中层阶段,常见于经验型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一般表现为教师主体对模仿对象教学思路和教学逻辑的模仿。风格形塑阶段则是教师模仿学习的深层阶段,一般体现在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指教师主体在对他者教学动作、教学思维乃至教学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教师主体与模仿对象之间的“像而不是”现象,即在教师主体身上可以透视出模仿对象的教学痕迹,同时又不失属于教师自我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再次,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水平维度,则是从教师模仿学习的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将教师模仿学习划分为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三种水平。形似模仿指教师主体与模仿对象之间在外显行为方面的相似性,通常体现在教师主体与模仿对象之间在教学姿势、教学动作、教学语言、教学流程以及板书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神似模仿指教师主体与模仿对象之间不仅外显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内在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思维乃至教学思想也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神似模仿一般体现在师徒之间,尤其是在专家型教师对新手教师的长期指导过程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深度交流,随着新手教师的逐渐成长,他不仅在外在教学行为上与指导教师极其相似,而且在教学思维、教学价值观方面也经常体现出指导教师的痕迹。超模仿则是指教师主体通过对他者教学的长期观察和深度模仿,在充分学习和获得他者教学的精髓之后,结合自身实际,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超模仿表明教师主体已经走出了单纯的模仿阶段,拥有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从理论上讲,随着教师模仿学习时间的推进,教师模仿学习范畴将逐渐从动作模仿走向思维模仿到形塑风格,教师模仿学习水平则逐渐从形似模仿走向神似模仿和超模仿。(见图 2)
在教师模仿学习前期,模仿的内容主要为外显的教学动作、教学姿势、教学语言等,处于形似模仿水平,即位于 S1 区域。在教师模仿学习中期,模仿的内容涉及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及教学逻辑等较为抽象的要素,处于神似模仿水平,即位于 S2 区域。在教师模仿学习后期,模仿学习的内容则主要包括他者的教学思想、教学价值取向等更为抽象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教师主体逐渐形成属于自我的个性化教学风格。该阶段的教师模仿学习处于超模仿水平,即位于 S3 区域。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并非完全是简单的分割。教师模仿学习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水平维度往往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如图 2 中的各种小圆圈所示。在时间维度上,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对他者教学不同内容的模仿。同时,在表现水平上,每个阶段也有可能表现出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三种情况。总之,在教师模仿学习实践中,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变化,教师模仿学习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不同个体则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二、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逻辑构成
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逻辑是教师模仿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体现,是教师主体观察、学习和效仿他者教学,并与他者建立多重交往关系的理论反映。它体现了教师模仿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逻辑即他者教学的知识逻辑(符号逻辑、意义逻辑)在交往逻辑的作用下向教师主体的认知逻辑转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在一定的时空场境中展开,并受特定时空逻辑的制约。基于此,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逻辑构成包括知识逻辑、交往逻辑、认知逻辑及时空逻辑。
(一)教师模仿学习的知识逻辑
知识逻辑反映了知识的内在本质,体现了知识演变、生成和自身价值属性的内在规律。教师模仿学习的知识逻辑是指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他者教学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特征及其蕴含的内在本质。从知识的生成角度来说,他者教学的知识逻辑反映了知识的不断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并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他者教学通常表现为动作、语言、姿势以及表情等符号,这些符号表征着他者教学的知识及其内在关系。他者教学知识的生成不仅是个体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更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重组和革新的结晶。他者教学的知识逻辑通常涉及符号逻辑,以及由符号所蕴含的意义逻辑。他者教学知识生成的价值则表现为符号逻辑的理解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彰显知识的意义逻辑,实现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的生成。从知识的价值选择看,他者教学的知识逻辑不仅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而且反映了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知识选择和设计的技术要求。首先,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者,教师主体的身体姿势、动作符号、教学语言、教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必然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体现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因而教师主体的教学必然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主体的教学动作、语言与表情等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其次,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教学通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然会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对教师主体身体动作的合理性、教学语言的精炼性、教学表情的丰富性以及教授知识的科学性进行合理设计。为此,他者教学的知识逻辑必然体现出知识选择和设计的技术要求。
基于此,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知识逻辑不仅反映了他者教学中知识的生成和价值选择,也揭示了他者教学知识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体现了他者教师知识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儿童心理规律以及知识选择和设计的技术要求。
(二)教师模仿学习的交往逻辑
教师模仿学习过程中的交往主要是指教师主体与他者(模仿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行为,它不仅体现了他者对教师主体的教学指导,而且也反映了教师主体通过模仿内化,从而促进自我提升的发展过程。教师模仿学习的交往逻辑揭示了交往双方的地位变化和交往的层次与水平。
首先,在交往双方的地位方面,由于“交往活动从其直接意义上说,不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矛盾,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体之间、共同体之间、社会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因而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是“主体——主体”或者“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这反映了交往双方是一种共主体或者互主体关系,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际关系。在教师模仿学习中,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互主体关系,即双方都是作为模仿学习活动的主体,二者以特定的动作、语言、符号等为媒介,就教学范畴中的问题展开交往活动。然而,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主体模仿行为的发生首先是一种个体性意向或单向性行为,而且通常表现为新手教师对经验型教师或者专家型教师的模仿,或者是权威较低的教师对权威较高的教师的模仿。
其次,在交往的层次与水平方面,由于受一定的时空环境、主体意识的参与程度以及模仿双方的交往关系等的影响,教师模仿学习一般表现为三种层次的交往水平:零交往、表层交往和深层交往。零交往是指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仅仅是模仿主体(教师主体)生发了模仿意识,并体现为“一厢情愿式”的单向度模仿,教师主体与模仿对象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交往关系。在模仿学习实践中,零交往通常表现为教师主体对学生时代教师的想象性模仿,或者通过静观的方式对他者教学以及优秀视频中的教师教学的模仿。表层交往是一种形式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知识性交往,即教师主体和模仿对象就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是一种“颈部”以上的互动和交往。表层交往通常表现为一种指示性交流或者应付性互动。深层交往是一种实质性交往,它不再局限于“颈部”以上,而是一种“全人”式的、身心互摄的神似交往,主要体现为一种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是主体间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的交流,它表现为交往双方在精神上的双向互动。”通过精神交往,一方面,教师主体不仅能够对他者教学的动作、语言和符号等进行出神入化的模仿,而且可以有效地理解他者教学外显行为所潜藏的深刻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创新,形塑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他者亦能够在双方的多向互动和深层交往中进行深度反思,进一步澄清教学认识、坚定教学信念,促进教学的突破和创新。
(三)教师模仿学习的认知逻辑
在教学系统中,认知逻辑主要回答教学掌握多少和效果怎样的问题,它是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要素。教师模仿学习的认知逻辑是指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主体的认知过程及其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动态方面,指教师主体的认知过程;二是在静态方面,指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进行模仿和学习之后的结果。
首先,教师模仿学习的认知逻辑揭示了教师主体模仿他者教学的整个认知过程。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模仿和学习主要源于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内在动机的诱发,在此基础上,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动作、语言、符号和思想等产生了相应的感知,形成了特定的影像,并通过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过程,对他者教学进行认知加工和储存,进而逐渐消化和内化为教师主体认知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客观环境的刺激和主体的需求激发了模仿学习的动机,形成了教师模仿学习的动力因素。注意、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连接了教师主体与他者教学,是教师模仿学习活动的纽带。其中,注意表明他者教学对教师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教师主体具有了模仿他者教学的倾向;感知意味着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并形成了直观的图像;思维、记忆、想象等则体现了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认识和模仿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学习机制。据此,教师模仿学习的认知逻辑从动态的视角表征了教师主体模仿他者教学的内在心理过程。
其次,教师模仿学习的认知逻辑也反映了教师主体通过对他者教学的模仿和学习之后,自身认知系统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知识的掌握。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主体获得了日常教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了教学的基本规范,形成了对教学的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自我的知识系统。二是教学技能的习得。通过模仿学习,教师主体通过对他者教学的观察和效仿,以及互动交往,能够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从而完善自我教学技能系统。三是教学经验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在模仿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揣摩和互动交流,教师主体能够体验到他者教学的内在意蕴和教学思想,从而增强自我教学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感悟和认知。四是教学智慧的养成。教学智慧是认知系统的高级成分。教师模仿学习过程既是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机吸收他者教学的可取之处,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体不仅获得了教学实践经验,而且生成了教学智慧。
(四)教师模仿学习的时空逻辑
教师模仿学习的时空逻辑揭示和反映了教师模仿学习的时空特性,以及教师主体、模仿对象与时空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模仿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特定的时空环境为教师模仿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主体的模仿学习。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教师模仿学习的时间主要体现为一种非连续性时间,具有可支配性和非权力性特征。在教师模仿学习实践中,教师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对他者教学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同时,由于教师模仿学习的偶发性和非制度化,教师主体模仿学习的时间也体现出断裂化和非连续性的特征。但教师主体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交往也会考虑到时间的限制。其次,从空间维度看,教师模仿学习的空间既体现为一种物理性空间,也存在着制度化空间和权力化空间,并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场域。教师模仿学习活动通常发生在个体空间和集体空间之中。个体空间是由教师主体选择和支配的,在个体空间中,教师模仿学习往往体现出自在性、自发性和自由性的特征。集体空间是由大家共处的特定场域,它由一定的物理空间、制度规范和伦理秩序构成,具有开放性、制度性和共享性特征。如在课堂场域中,新手教师对经验型教师的模仿学习;公开课或者赛课过程中,教师主体对他者教学的模仿等。在集体空间中,教师模仿学习通常表现出自觉性、规范性、有序性和严肃性的特征。由此可见,由于空间的不同特性,导致了教师模仿学习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三、教师模仿学习的实践意蕴
通过对他者教学的模仿,尤其是对经验型教师的模仿学习,能够帮助教师主体尽快地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场境和各种突发教学事件。因此,教师模仿学习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适应能力,有利于教师个体空间的拓展以及教学交往关系的构建。
(一)教师模仿学习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情境的变化与差异、事件的偶发与动态特征、活动的开放与复杂,使得教学过程充满了无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主体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尤其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更是滋生了莫名的焦虑心理和危机感。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经验型教师的模仿学习,教师主体一方面获得了应对复杂情境和偶发性教学事件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形成了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系统,教师主体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他者教学进行模仿学习,借鉴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汲取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系统之中,进而提高教师主体的教学适应能力。如通过观察和分析经验型教师或者教学名师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模仿其教学行为方式,有助于教师应对充满偶然性的教学情境。总之,“通过观察、比较、行为模仿和效果反思的循环过程,新教师逐渐在行动中形成自己对该学科教学常态、教学规范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提高教学适应能力,应对和处理各种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以及异质化的教学事件。
(二)教师模仿学习有助于教师个体空间的拓展
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物理场域,以及由此形成和建构的心理空间,由个体空间、集体空间和公众空间构成。教师教学的个体空间是指教师个体的私人空间,由教师独立支配,是教师教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场域。教师教学的集体空间主要是指教师个体所处的特定团体和组织,是教师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空间。教师教学的公众空间则是指教师参与公共教学活动(如校际联合教研活动)时的空间,其外延更为广泛。教师模仿学习有助于教师交往空间的拓展,能够推动教师主体走出个体空间,“通过与外部世界、其他对象和他人的联系,体验到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及外部世界与自身世界的不一致性”,从而“使人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接近外界的人与事物”。通过模仿学习,教师不仅可以走出个体空间,进入更为广阔的集体空间和公共空间,促进教师教学的外部世界的拓展,也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的模仿能力来向不熟悉的领域扩展,并将这些陌生的事物组织到自己的表象、声音、想象世界中,外部世界因此变为了内部世界”,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师教学的内部世界与交往空间。
(三)教师模仿学习有助于教学交往关系的形成
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就教学范畴的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达致教学共识、促进教学意义生成的实践活动。教学交往关系的建立是教学活动由独舞走向互动、由单调走向丰富、由线性走向多元的标志,是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实现教育性交往的关键与前提。在其本质上,教师模仿学习即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是教师主体与他者教师就教学范畴或者教学问题而展开的多层次的互动与交往。模仿学习有助于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教学交往关系的形成。首先,模仿学习本身即具有教学交往的意蕴,尤其是在模仿学习的深层阶段,模仿学习意味着教师主体与他者教师之间的精神性交往的生成与实现。其次,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主体通过观察、效仿、学习等方式对他者教学进行模仿与创新,能够促进教师主体的交往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教师主体通过与他者教师就模仿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够促进双方教学交往关系的形成,并推进其走向深入。总之,通过模仿学习建构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并推进其教学交往由专业交往走向日常交往、由表层交往走向深层交往以及由事务性交往走向精神性交往,是教师模仿学习的应然旨趣。